比烏金和烏鬼更有知名度的外號是烏將軍。其得名由來在於一篇同名的唐傳奇,又名《郭元振》。故事講到郭元振在開元年間下第,自晉之汾,夜行失道,走進一宅,見堂上燈火通明,卻不見人。但聞女子哭聲。上前詢問,女子答曰,妾鄉有烏將軍,能禍福人。每歲鄉人擇美女嫁焉。我父受鄉人錢財,把我灌醉送到這裏等候烏將軍,一更時就要到來。郭元振聽後大怒,發誓要解救這一女子,不成功便以身殉死。過了不久,烏將軍一班人馬到來,郭元振上前行禮說,我聽說今夜有嘉禮,特前來為相。烏將軍高興讓座。不料郭取佩刀砍斷將軍手腕,將軍失聲而逃。天明後看那被砍下的手,原來是隻大豬蹄。又令鄉人執弓矢尋血而行。人大塚中,見一大豬無前蹄,因失血過多而死。這則傳奇先講述烏將軍每歲娶美女之事,最後才讓他現出豬的原形,結局雖有些出人意料,但還是首尾圓貫,名實相符,而且給讀者留下回味的充分餘地。烏將軍名號雖雅,其實不過是個假冒人形的淫欲豬精,成語所說的衣冠禽獸,正可用在這一形象身上。
與烏將軍的命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黑相公。相公之名,本為古人用來指稱宰相。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寫道:“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稱之曰相公。”解釋了此名的由來。王粲《從軍》詩雲:“相公征關右,赫怒振天威。”這裏的相公指的是曹操。後來相公一名的用法擴大,凡上層社會中青年男士皆可稱相公。《通俗編?仕進》:“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稱相公。或亦綴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以上材料表明,相公一名的意指可廣可狹,但都用於對有身份的男子之尊稱。將此名號轉用於豬類,這同黑麵郎之類戲稱一樣,確實包含了某種反諷的意思。韓少功《馬橋詞典》記述湘西農村的民間方言與民俗,便有“黑相公”一節:
一天夜裏,突然聽到村裏有人大喊大叫,“嗬――嗬――嗬”的聲音此起彼伏,片刻後狗也吠成一片,好像出了什麼大事。我爬下床開門來看,原來是一隻大山豬竄入村了,被男人們刀砍棒打,留下一線血漬和幾束脫落的豬毛,不知跑到哪裏去了。男人們都說可惜可惜,意猶未盡地朝黑黝黝的嶺上又“嗬”了一陣。
……他們把山豬叫“黑相公”。
這種叫法可真是雅俗顛倒、文野互換,體現著民間特有的幽默感。看來中國老百姓在為動物起名方麵,有著某種貫通古今的智慧措辭。無論是一千年前的烏將軍,還是一千年後的黑相公,都會敷衍出一套動聽的故事。那麼再過若幹年、若幹世紀,與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豬又會增生出哪些有趣的名號,敷衍出多少軟幽默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