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烏將軍與黑相公(1 / 2)

梁實秋筆下寫到豬之外觀,覺得實在難以恭維,便一開篇就從顏色上作文章:“豬沒有什麼模樣,笨拙臃腫,漆黑一團。四川豬是白的,但是也並不俊俏,像是遍體白癜風,像是‘天佬兒’,好像還沒有黑色來得比較可以遮醜。”正由於我國境內自古以來所飼養的家豬大多為遍體黑色,所以有好事者為豬起了一些以顏色為標記的文雅稱號或別名,如烏金、烏將軍、黑相公、黑麵郎、烏鬼,等等。這些別名不僅在民間口耳相傳,不脛而走,見諸古代文獻者亦不在少數。

烏金一名,首見於唐代筆記。《朝野僉載》:“拱州有人畜豬以致富,因號豬為烏金。”養豬致富之路在我國自古及今都為人稱道,用烏金一名來稱豬,表達了對豬的美好寄托。與此相關的民間故事甚至形成了一個專門類型,被學者命名為“逗金豬型故事”。流傳於吉林前郭爾羅斯地區的《五隻小金豬》便是一例。

一闖關東的山東老漢來到塔虎古城,靠種甜瓜為生。一日,一外地來的尋寶人要以高價收買老漢的看瓜窩棚。尋寶人告知,遠古時,天宮裏的看豬小童貪玩,從天宮拔了一支天燭,借亮向下界跑來,他看守的天豬也跟著跑了下來。尋寶人得知老漢窩棚裏的一根紅裏透黑的木杆子,便是天燭,便與老漢商議於大年三十年夜子時,點起天燭捉拿天豬。年三十晚,點起天燭,眼前出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神奇世界:十雙金豬向他們走來。尋寶人用紅高粱逗引天豬到他準備好的簸箕裏。五雙金豬好久都沒有走近,到最後,眼看一頭豬要走進簸箕裏,老漢一腳踹滅了天燭,一切都不見了。要到手的五雙金豬――五塊大烏金也不見了。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民間心理以豬為寶的觀念,可為烏金一名提供旁證。金子本為金黃色,烏金雖為黑色,其價值卻可與黃金相比照。生物學家告訴人們,豬之所以多為黑色,這完全是人工畜養以後的結果。因為野生動物的毛皮不宜呈現為黑色或淺色。獸類之中除了極強悍者如豹和熊有純黑的以外,很難看到那樣的顏色。黑和白的色彩在大自然中顯得過於鮮明,很容易暴露自身和招引攻擊。家畜生活在人的保護之下,其受天敵攻擊的概率要小得多,這就使其毛色變黑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通體純黑的家豬在自然造物中顯得格外突出,人們著眼於色彩特征為其起諢名,也就成了約定俗成的了。

比烏金之名少一點發財致富的寄托,而多一點戲謔味道的是烏鬼。清人厲荃《事物異名錄》卷三十七引《承平舊纂》雲:

桂林風俗日食蛙。有來中朝為禦史者,或戲之曰:“汝之居乃蛙台也。”答曰:“此名圭蟲,豈不勝於黑麵郎哉。”黑麵郎謂豬也。

同書又引《懶真子》雲:

老杜詩雲“家家養烏鬼”,《筆談》以為鸕鶿,非也。仆見一峽中士人言:“烏鬼,豬也,峽中人家多事鬼;家養一豬,非祭鬼不用,故於豬群中特呼烏鬼以別之。”此言良是。又鴉亦名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