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小說史上,人們公認最優秀的神話小說是吳承恩的《西遊記》。而《西遊記》中最成功的喜劇創造是豬八戒的形象。有學者認為,這位亦人亦豬的形象象征著缺乏宗教追求和人生抱負的粗俗的縱欲生活。“他是一位雙重喜劇人物,因為作為一個勉勉強強的取經者,他對出家生活一無興趣;加上他形如妖怪,力大無比,除了大飽口福和摟著女人酣睡外別無所求。他是一個放大了普通世俗之人的形象,如果賦予他以世俗成功和家庭美滿的適當刺激的話,他或許會變成一個更為嚴肅認真的人物。正因為缺乏這些刺激,他在取經途中變得越來越壞,成了一個忌妒、吝嗇、膽小貪吃、沉湎於世俗生活享受的人。作為高家的女婿,他表現得自私而勤勞,同任何白天勞動、晚上歸來照料家室、美化住宅的自覺的男人沒有任何區別。他雖然好色,但隻要夜夜有自己的渾家相伴也就心滿意足了。因此,按照一般的標準,他屬於模範丈夫一類。他的嶽父可能討厭他的醜陋相貌,但卻不能抱怨說,他在田裏幹活不特別賣力。甚至他的大胃口也是他辛勤勞動的直接後果。”也有人說,豬八戒這個形象其實最具有人情味。“食色是人類的本性,而八戒恰是它的代表;但是,人的意義又決不隻是食色,因為任何動物都具有食色的本能,所以用豬的形狀來象征。”這些說法都不無道理,但未能從探本溯源的意義上揭示這一形象的所以然。
同很多神話英雄的身世類似,八戒本來也屬於天界之神靈,雅號稱為“天篷元帥”,後因醉酒調戲嫦娥,觸犯天條,才被天帝貶下凡塵的。從其名號上看,“天蓬”似與道教信仰有關。唐人杜光庭《道教靈驗記》中便有關於天蓬咒和天蓬印的靈驗記載。還有成都人範希越雕天蓬印祈雨的傳聞。道教徒所稱天蓬將軍即北方玄武大帝,古籍中認同為水神。由此可推測豬八戒的前身天篷元帥亦為水神。
在小說第八回《觀音奉旨上長安》中,被貶下塵凡的天蓬元帥首次出場。當時觀音同木吒上東土尋找取經人,在一座山前遇到八戒,隻見他:
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
燎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口似火盆。
手執釘耙龍探爪,腰挎彎弓月半輪。
麵對如此相貌的豬精,觀音不禁發問:“你是哪裏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間擋我?”八戒答道:
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裏天蓬元帥。隻因帶酒戲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錘,貶下塵凡。一靈真性,竟來奪舍投胎,不期錯了道路,投在個母豬胎裏,變得這般模樣。是我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在此處占了山場,吃人度日。
神話時代人豬交配的母題在這裏變化為佛家的輪回投胎說,這就解釋了這位豬人形象的遺傳特征如何由道德懲罰所帶來。用人的美醜觀來看,豬從外表到習性都很難讓人恭維。梁實秋在一篇題為《豬》的散文中寫道:
任何事物不可以貌相。並且相貌的醜俊也不是自己所能主宰的。可惱的是豬兒除了那不招人愛的模樣之外,它的舉止動作也全沒有一點風度。它好睡,睡無睡相,人講究“坐如鍾,睡如弓”,豬不足以語此,它睡起來是四腳直挺,倒頭便睡,而且很快地就鼾聲雷動,那鼾聲是疙瘩嚕蘇的,很少悅耳的成分。一旦睡著,天大的事休想能驚醒它,打它一棒它能翻過身再睡,除非是一桶豬食嘩啦一聲倒在食槽裏。這時它會連爬帶滾地爭先恐後地奔向食槽,隨吃隨擠,隨咽隨咂,嚼菜根則嘎嘎作響,吸豆渣則呼呼有聲,吃得嘴臉狼藉,可以說沒有一點“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