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25年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戰局中,戰爭要素充分地發揮了其全部威力。凡是在戰爭中可能進行的活動和可以使用的力量,在這些戰局中多半都進行和使用了。但這些戰局的持續時間都很短,很少有達到半年的,大多隻幾個月就達到了目的,失敗者很快就被迫停戰甚至媾和了,或者勝利者很快就用盡了力量。在這樣高度緊張的時間內,很少談得上什麼舍營,因為就是在勝利的追擊中,由於快速的運動,軍隊也不可能進行舍營。
如果戰爭的進程不很激烈,雙方力量出現平穩的較量,那麼,舍營就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舍營對於作戰本身也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麵由於人們力圖利用兵力較大的前哨或者配置得較遠的更為強大的前衛,來贏得更多的時間和保障更大的安全;另一方麵人們很少會從戰術上考慮地形的利弊,或者線和點的幾何關係,而是更多地考慮當地的富庶與農作物的情況。一個有二三萬居民的商業城市,一條沿途有很多大村莊和繁華城鎮的大道,都能給部隊的集中配置提供便利條件。這種集中所提供的靈活性和活動餘地足以抵得上地點的有利條件所帶來的利益。
關於舍營部署的形式:
軍隊的舍營分為兩種:一種是作為主要任務的舍營,另一種是作為次要任務的舍營。如果在戰局過程中,部隊根據戰術和戰略上的要求進行配置,而且規定軍隊在配置地點附近進行舍營休息(尤其是騎兵常有這種情況),那麼,舍營就是次要任務,是用來代替野營的,因此,軍隊的舍營必須設在能夠保證及時到達配置地點的範圍以內。如果部隊舍營是為了休整,那麼舍營就是主要任務,其他措施(當然也包括配置地點的選擇)都必須根據這個主要任務來製定。
整個舍營地區的形狀應該是一個狹長的矩形,實際上相當於戰術上的戰鬥隊形的擴大。集中地點在舍營地區之前,司令部設在其後。但是,這三種規定對整個軍隊在敵人到來之前進行可靠的集中是有妨礙的,甚至是對立的。
舍營地區越是接近正方形乃至圓形,部隊就越能迅速地在一個地點(即中心點)集中。集中地點越往後移,敵人到達這個地點就越遲,我軍用於集中的時間就越多。集中地點設在營地的後麵是決不會有危險的。司令部越向前移,就能越早地得到情報,司令員就越能更好地了解各方麵的情況。盡管如此,上麵講的三種規定並非毫無根據,也還是多少值得考慮的。
有人主張通過擴大舍營地的寬度來掩護可能被敵人征發物資的地區。這個主張對於整個軍隊的外翼來說,還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各部隊大多在集中地點周圍舍營,那麼對兩個部隊之間的中間地帶來說,這個主張就不正確了,因為敵軍是不敢侵入這個中間地帶的。為了防止敵人在我們附近地區征發物資,還有更簡單的方法。
把集中地點設置在前麵的目的是為了掩護舍營地。理由是:第一,如果把集中地點設置在後麵,那麼當部隊匆忙拿起武器時,在舍營地區常常會留下一個很容易落入敵手的尾巴,即掉隊的士兵、病員、行李、儲備品,等等。第二,如果敵人以騎兵部隊繞過前衛,或者突破了前衛,那麼就會襲擊我們分開舍營的各個團和營。但是,如果敵人遇到的是一支配置好的部隊,那麼即便這支部隊很弱並且最後一定會被敵人打垮,它畢竟還可以阻擋一陣,贏得一些時間。
司令部的位置應該越安全越好。
根據上述種種考慮,我們認為,舍營地區的形狀最好接近於正方形或接近於圓形,集中地點設在中央,兵力很大時,司令部應該設在較為靠前的位置。
我們在《一般配置》一章中談到的關於掩護翼側的一些問題,在舍營時也是適用的。因此,派往左右兩側的部隊,即使目的在於和主力共同進行戰鬥,也應該在主力的同一線上各有自己的集中地點。
地形的特點一方麵通過有利的地形決定著軍隊的配置地點,另一方麵通過城市和村莊的分布情況決定著舍營的位置,幾何形態在這裏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但是,這種幾何形態也和所有的一般法則一樣,對一般情況時多時少地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它也應予以注意。
關於什麼是舍營地的有利位置的問題,我們可以指出,軍隊必須選擇一個有掩護作用的地段,以便在它的後麵進行舍營,同時派出許多小部隊監視敵人;或者在要塞後麵進行舍營,在這種情況下,敵人不可能摸清要塞守備部隊的兵力,必然會更加謹慎和小心。
關於加固的冬營,我們將在專門的一章中論述。
行軍部隊的舍營不同於駐軍部隊的舍營,為了避免繞路,行軍部隊往往沿著行軍道路進行舍營,而很少展得很開。隻要舍營地蔓延的距離不超過一日行程的最低標準,這種舍營不會影響迅速集中。
在雙方前衛之間的距離不太大的情況下,前衛和前哨的兵力和位置應該根據舍營地區的大小和部隊集中所需要的時間來決定。如果前衛和前哨的兵力和位置是根據敵情和其他情況決定的,那麼就應該反過來,舍營地的大小由前方警戒的抵抗能贏得多少時間來決定。
至於應該如何看待先遣部隊的抵抗,我們在本篇的第三章中已經談過了。從先遣部隊的抵抗時間中,必須扣除傳達命令和部隊準備出發的時間,剩下的時間才是向集中地點行軍可能利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