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法國革命戰爭以來,因為運送帳篷必須有龐大的輜重,許多軍隊就完全不用帳篷了。一方麵人們認為,在一支10萬人的軍隊中,用6千匹馬來運送帳篷,不如用來增加5000名騎兵或者幾百門火炮。另一方麵,在大規模的迅速運動中,這種龐大的輜重隻能是一種累贅,而不會有多大用處。這樣,就產生了兩個負麵因素:兵力的消耗增大;對地方的破壞更嚴重。不管粗麻布造的帳篷的保護作用多麼小,人們都不能忽視,軍隊長時間沒有帳篷是會感到很不舒適的。某一天使用或不使用帳篷,差別不大,因為帳篷幾乎不能擋風、禦寒,也不能完全防潮。但是,如果一年之內不用帳篷宿營的情況重複二三百次,那麼微小的差別就變成很大的差別。由於生病而造成較大的損失,就成為十分自然的結果。軍隊沒有帳篷使地方遭到破壞。由於取消帳篷隻產生上述兩種不利的影響,有人可能會認為,戰爭的激烈程度一度會受到另一種方式的削弱,即軍隊不得不經常長時間地進行舍營,而且由於缺乏設營器材,有帳篷時本來可以采取的一些配置也隻好放棄了。

但戰爭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戰爭的原始暴烈性和威力迅速增長,軍隊定期的休息時期也被取消了,雙方都在不可抑製地盡其全部力量尋求決戰,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第九篇中詳細論述。在這種情況下,就根本不存在不使用帳篷而導致軍隊的運用發生變化的問題。至於軍隊應該廠營還是露營,隻能根據整個行動的目的和計劃來決定,根本不考慮什麼天氣、季節和地形條件。

第十章 行軍

行軍是軍隊從一個配置地點向另一個配置地點的單純的轉移。行軍有兩個主要的前提。

第一個前提是軍隊的舒適,要避免無謂地消耗本來可以有效使用的力量;第二個前提是運動的準確,軍隊要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一支10萬人的軍隊如果隻編成一個縱隊,沿著一條道路不間斷地行軍,那麼這個縱隊的首尾絕不可能在同一天到達目的地。在這種情況下,軍隊不得不非常緩慢地前進,否則就會像水柱一樣,最後分散成許多水滴,加上縱隊很長,必然會使最後的部分過度勞累,使全軍很快就陷入混亂狀態。

如果編入一個縱隊的人數越少,行軍就越容易和越準確。於是就產生了區分兵力的必要性,但是這種區分同為了分割配置而進行的那種區分是不同的。因此,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是根據軍隊配置的需要將軍隊區分為若幹個行軍縱隊,但並不是在每一個具體情況下都是如此。一支大的軍隊要想集中地配置在某一地點,在行軍時也必須區分為若幹個縱隊。但即使分開行軍是根據分割配置的需要,也可能有時以滿足配置的要求為主,有時則以滿足行軍的要求為主。例如,如果一支軍隊配置的目的隻是為了休息,而不是在休息中等待戰鬥,則滿足行軍的要求就是主要的,這些要求主要就是要選擇良好的、修築好的道路。人們有時根據舍營和野營的情況選擇道路,有時則根據道路的情況選擇舍營和野營的地點。如果一支軍隊要進行一次會戰,而且關鍵是要到達適當的地點,那麼,必要時就得毫不猶豫地通過最難走的小道。反之,如果軍隊還在通向戰區的行軍途中,那麼就應該為各個縱隊選擇最近的大道,盡可能地在大道附近尋找舍營和野營地點。

不管行軍屬於上述兩種行軍中的哪一種,現代軍事藝術的一般原則認為:在預料可能發生戰鬥的任何地點,即在真正戰爭的整個範圍內,編組行軍縱隊時必須使其中的每個縱隊都能夠進行獨立的戰鬥。這就必須使縱隊內有三個兵種的聯合,對整體進行有機的區分,而且任命合適的指揮官。由此可見,為了主要是因為行軍而產生了新的戰鬥隊形,行軍也從新的戰鬥隊形中得到最大的方便。

在上個世紀中葉,特別是在腓特烈二世的戰爭中,人們已經開始把運動看做是戰鬥本身的一個要素,開始利用出敵不意的運動來取得勝利。當時,還沒有出現有機的戰鬥隊形,因此,軍隊行軍時不得不進行十分複雜而累贅的部署。軍隊要想在敵人附近運動,就必須時刻作好戰鬥的準備,但隻有整個軍隊集中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整體。側敵行軍時,第二線為了與第一線保持不太遠的距離,即不超過1/4普裏,必須充分熟悉具體地形,不顧艱苦地越過一切險阻前進,因為在1/4普裏的距離內無法找到兩條平行的良好道路。軍隊向敵人垂直行軍時,兩翼的騎兵也會遇到同樣的情況。行軍中有炮兵時,它需要有步兵掩護的單獨的道路,這就會產生新的困難,因為步兵必須保持一條連續線,而炮兵會使本來已經拉得很長的步兵縱隊拖得更長,並且打亂縱隊內步兵的各部分之間的間隔。人們隻要讀一讀滕佩霍夫著的七年戰爭史中的行軍部署,就可以了解這一切,並了解到戰爭因此而受到的種種束縛。

現代軍事藝術規定軍隊可以進行有機的區分,各個主要部分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小的整體,它們在戰鬥中能發揮大的整體所能發揮的一切作用,惟一的差別是小整體發揮的作用持續時間比較短,為了一次共同的戰鬥,各個縱隊在行軍中不必相互靠得特別近,以便在戰鬥開始以前就能夠全部集中,隻要各縱隊在戰鬥過程中能夠集中起來就夠了。

軍隊的人數越少,運動就越容易,也越不需要為了避免行動不便而進行兵力區分(不是指為了分割配置而進行兵力區分)。一支兵力小的軍隊可以沿著一條道路行進,即使要沿幾條道路前進,也不難找到彼此接近的、可以滿足需要的道路。但是,軍隊的人數越多,就越需要區分,分成的縱隊的數目就越多,對良好的道路甚至大路的需求就越大,各縱隊之間的間隔就越大。區分兵力的危險同區分兵力的需要,用算術術語來說,恰好成反比。各部分越小,就越需要相互支援,各部分越大,能夠獨立行動的時間就越長。前一篇曾講到,在耕種區內主要大道兩旁幾普裏以內,總可以找到幾條平行的築好的道路。由此可見,在部署行軍時,並沒有什麼非常大的困難足以使軍隊的迅速前進和準確到達同軍隊的適當集中發生矛盾。在山地,雖然平行的道路最少,各條道路之間的聯係也最困難,但是每個縱隊的抵抗能力卻大得多。例如,根據經驗,一個8000人的師同它所屬的炮兵和一些別的車輛在行軍時,隊尾比隊首差一個小時的行程,因此,兩個師先後沿著同一條道路前進時,第二個師將比第一個師遲一小時到達指定地點。我們在第四篇第六章中已經講過,一個兵力這樣大的師,即使麵對優勢的敵人也能抵抗幾個小時。因此,即使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即第一個師被迫立即開始戰鬥時,第二個師遲一小時到達也不算太晚。在歐洲中部耕作地區,在一小時的行程內,行軍大路左右多半能夠找到可以行軍的小道,而不必像七年戰爭時期那樣常常需要越野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