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堯曰第二十(2 / 3)

任:信任。信則民任焉:劉寶楠、楊伯峻均認為此章原無此句,疑為子張問仁章誤衍。可從。說:通“悅”,高興。意思是心悅誠服。

【解讀】此章內容十分豐富,不但記述了堯、舜在禪讓時的告誡和成湯、周武王在即位時的誓言,而且記述了孔子提出的執政要點(從“謹權量”至“公則說”這部分文字,多數學者認為是孔子的話,可從)。堯禪位給舜時,告誡舜執政要把握正道,要堅持以民為本,關注民生。舜禪位給禹時,也把堯告誡自己的執政大綱告訴了禹。成湯即位時的誓言,提出自己的執政原則是:尊崇大義,誅罰罪人,勇於承擔責任,不牽連各地諸侯。周武王即位時的誓言,提出自己的執政原則首先是任人唯賢,舉用仁德的賢人,其次是嚴於律己,勇於承擔責任。孔子則從治理國家的具體措施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執政要點:首先,通過“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使全國政令通行;其次,通過“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使百姓從心裏歸附;第三,執政者要高度重視百姓生活、糧食生產、喪葬禮儀、天地神靈祭祀這樣的大事;第四,執政者具備寬厚、誠實、勤勉、公正的品質,才能得民心,順民意,出政績。綜上所述,此章雖然篇幅不長,卻涵蓋了治國的原則、大綱,執政的具體措施,以及執政者應該具備的品質,既對堯、舜至成湯、周武王時代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又對孔子治國執政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成為中華民族治國、執政思想寶庫中的一筆極為重要的財富。

20.2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①?”子曰:“尊五美②,屏四惡③,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④,勞而不怨,欲而不貪⑤,泰而不驕⑥,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⑦,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⑧,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⑨,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子張詢問孔子說:“怎樣做才能執政呢?”孔子說:“推崇五種美德,擯棄四種惡習,這樣就可以執政了。”子張說:“什麼叫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施惠於民卻不耗費,讓百姓勞動而不招來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名利,莊重卻不驕傲,威嚴卻不凶猛。”子張說:“什麼叫施惠於民卻不耗費?”孔子說:“根據百姓所想要的利益,使他們獲得利益,這不是施惠於民卻不耗費嗎?選擇百姓能夠承擔的勞動讓他們勞動,又有誰會怨恨?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還貪求什麼呢?君子不論人數多少,不論勢力大小,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莊重卻不傲慢嗎?君子整飭自己的衣冠,目不斜視,矜持莊重,別人一看就感到畏懼,這不就是威嚴卻不凶猛嗎?”子張說:“什麼叫四種惡習?”孔子說:“不加教育而懲罰叫做殘暴;不先告誡就看成效叫做粗暴;懈怠政令卻限期完成叫做害人;同樣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注釋】①何如:怎樣。斯:連詞。則,才。②尊:敬重,推崇。③屏:摒棄。④惠:指施予恩惠。⑤欲而不貪:指追求仁德,不貪圖名利。⑥泰:平安,安寧。引申為莊重。⑦因:根據。利之:使之獲利。⑧擇:選擇。⑨正:整飭,整齊。尊:高貴。引申為莊重。瞻視:觀看事物的儀態。尊其瞻視:意思是目不斜視。儼然:形容矜持莊重。戒:命令。引申為告誡。視成:看成效。慢:懈怠。致:達到。致期:到期。意思是限期完成。賊:傷害。指害人。猶之:同樣。與:給與。出納:發出和收進。這裏指出手。有司:古代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因其地位較低,借以比喻器量狹小、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