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堯曰第二十(3 / 3)

【解讀】針對子張提出的問題,孔子提出了“尊五德,屏四惡”的執政原則。在“五德”中,“惠而不費”、“勞而不怨”體現的是以民為本的思想;“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是對執政者在仁德、品行修養上的要求。“四惡”則是執政中應該杜絕的四種將會造成不良後果的行為。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從他向孔子詢問的問題可以看出,他非常關注社會和政治問題,孔子對他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對“五德”、“四惡”等他所關心的問題作了具體詳細的講解。晚年的孔子對年輕一代學生的重視和關心,所體現的是他希望自己畢生追求的理想和事業能夠通過年輕一代得到延續和傳承。通讀《論語》全書,我們看到,書中標明“問仁”的有七章,標明“問政”的有十一章,沒有標明“問仁”、“問政”,實際涉及“仁”和“政”的章節是全書的主體。涉及“仁”的部分主要講人性道德的修養,即“內聖”;涉及“政”的部分主要講執政原則及具體要求,即“外王”。“孔子的學說是由內向外,由自己向家庭、向社會擴散型的道德感化,即‘內聖外王’。隻有內聖而沒有外王不是孔子思想的全部,甚至不是精髓。孔子一生追求的是由內聖開啟外王的途徑,而且對於‘外王’,即將自己的政治主張轉化為社會實踐,造福於天下百姓的願望十分強烈。”(畢寶魁《論語精評真解》)正因為這樣,孔子對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而為之”,做到了不懈努力,永不言棄。經過多年的奔波和努力,在認識到自己的政治理想由於時代的原因無法實現後,他並沒有消沉,而是另辟蹊徑,通過興辦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用另一種方式間接地實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0.3孔子曰:“不知命①,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②。不知言③,無以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懂得人生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不能成為君子。不懂得禮義,不能在社會上立足。不懂得分析言論的實質,不能了解人。”

【注釋】①命:一說指命運,一說指人生和社會發展規律。從後說。②立:指立足。③言:言論。指言論的實質。

【解讀】“知命”、“知禮”、“知言”,是孔子提出的君子立身處世的三項要求,與《論語》全書的第一章(也是《學而》篇的第一章)相呼應。從君子應樂於學習、樂於與朋友切磋交流,到具備上述三項能力,可以說“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是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畢寶魁《論語精評真解》)。孔子提出的三項要求中,做到“知命”最難,因為“命”讓人感到不可捉摸,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把“命”理解為人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那麼隱藏在無數現象之中的規律也是可以認識和掌握的。如果不懂得人生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屈從於所謂的“命運”,這樣的人生就是消極的、被動的,這種人怎麼能成為君子呢?孔子還認為,禮義是行為準則,能約束、規範人的行為,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懂得禮義;言為心聲,通過對別人言論的分析,了解其真實用意,才能了解一個人。孔子的學生以此章作為《論語》全書的結束語,啟人心智,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