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關寧軍特別大演習(2 / 2)

要對付拔刀隊,常規的途徑有兩條:要麼提高部隊白刃戰能力,要麼加強自動火力。皇家海軍陸戰隊有波波沙衝鋒槍,當然不怕甚麼天地一心流,關寧軍在這方麵卻是短板。對此,蔣玉成的辦法是給部隊發放機槍。

8月的烈日之下,位於鐵嶺的關寧軍靶場被英製77步槍彈打得塵土飛揚,連綿不絕的槍聲好像有千軍萬馬在射擊一樣。隻不過響徹天空的並非是李·恩菲爾德步槍常見的“透-透-透”,而是連續的“塔塔塔塔塔····”。

實際上在靶場射擊的總共隻有200人,槍隻有100支——這些人是從關寧軍神機一旅裏挑選出來的射手,他們的任務是試驗並且掌握專門試驗遼東鋼鐵局的新產品:劉易斯輕機槍。

速射火器對於關寧軍而言並不算陌生:先提督李如雲就曾經為明軍引進過手搖式加特林機槍,不過那是紙彈殼時代的產物。當李恩菲爾德步槍大規模列裝之後,那東西就跟後裝米尼步槍一起被掃進故紙堆了。

為了給即將投入日本戰場的關寧軍提供足夠的火力,蔣玉成提出要給關寧軍裝備依照導氣式原理設計的“真正”機槍——在這個位麵,帝國主義神器馬克沁機槍還是新鮮事物,而且那東西太過精細,部件又笨重,實在不適合關寧軍的作戰方式和關寧地區的工業水平,相比之下,為飛機設計的“輕型自動機關步槍”(LightAutomaticMachineRifle)無疑更加合適。

大概是因為牛粉不及德粉聒噪的緣故,“劃時代”的通用機槍MG34人盡皆知,劃時代的第一種成功的輕機槍劉易斯機槍卻鮮為人知。正是它這使得步兵排第一次擁有一種能在進攻中隨同他們一起前進並為其提供近距支援火力的全自動武器,讓普通步兵也能對1000碼(約900米)外的敵方目標進行有效的打擊。

劉易斯輕機槍的大量投入使用,促進了小規模步兵戰術的根本轉變——有史以來小規模步兵單位的戰術性質幾乎從未改變過。步兵分隊從此有了自己的火力中心。

根據英軍在一戰時期的經驗,劉易斯機槍射手的一項任務是在己方火炮彈幕的掩護下前出至前沿塹壕防線最前方的發射位置,負責尋殲德軍機槍組、狙擊手以及其他隨機目標;劉易斯機槍的外形設計較為簡單,外形也不顯眼,操作劉易斯機槍的射手在遠距離上很難同普通的步槍手相區別,這使得德軍難以快速找出劉易斯射手並進行針對性打擊。

這種機槍雖用的是彈鼓而非彈鏈,彈鼓中卻沒有使用彈簧,因此避免了許多自動武器無法裝滿彈藥的問題和彈簧老化斷裂等惱人故障。作為風冷式機槍,劉易斯並非是“靠天吃飯”用自然風冷卻的:它能在射擊時主動從機匣末端(即護套後端)吸入冷空氣,使其流入槍管護套對槍管進行冷卻。

這一過程中,槍管處的護套椎形延伸部分也能發揮作用,槍口高溫燃氣的超壓會在這一部位形成瞬時真空,這會促使後方的氣流向前流動(這一原理在本質上類似於今天的火炮抽煙裝置)。

總之,這種看上去不甚雅觀的機槍具有比較適中的重量、近似步槍的布局、緊湊的彈鼓、高效的氣冷方式、可調的瞄具和兩腳架。在早期輕重機槍的範疇裏,它算是成本低廉製造容易的。

相比於後輩的布倫輕機槍,它因為彈容較多(47發水平彈鼓),氣冷效果更好(有設計巧妙的自動鼓風式散熱筒),火力持續性也要強一些。這東西用的又是英製77步槍彈,跟關寧軍的李·恩菲爾德和關字步槍可以通用,後勤保障也相當方便。因為攜帶簡易,又能立姿射擊,對付小鬼子板載衝鋒再好不過,就算幕府軍請到了十字刀疤臉來,也照樣能把他射成蜂窩。

李成都對於引入自動火力持堅決歡迎態度——她的理由是“一支槍要是能發射十支槍的子彈,那麼其他人就可以休息了。”反倒是段夢瑤,表現出了點“英國式的保守”,懷疑“瞄準一個敵人並且發射這麼多子彈”的意義,不過最後她還是尊重李成都的決定,畢竟“督師大人做事總不會錯”。

①:阪本辰子這是在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蜘蛛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