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搖錢樹(2 / 2)

退一步講,現在蔣玉成就把微生物發酵的原理告訴全世界,也沒有人能把商品化的,具有實用價值的青黴素投放到市場上——原因還是很簡單,雖然青黴菌在自然界本身就是天然存在的,但是天然的青黴菌產量極其低下,完全不具有實用價值——就像前麵侯珍宵說的那樣,要想治好一個患者,必須注入整整一水缸培養液才行。

從這個角度講,以青黴素為代表的,需要微生物發酵生產的一係列抗生素藥物,並不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沒有技術壁壘”。相反,相對於許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術,抗生素藥物反而是技術壁壘最為嚴苛的——就算你知道原理,就算你懂得工藝,沒有合適的菌株,一切都白扯。弗萊明當年培育了整整十年,都沒有找到高產的菌株,難道歐洲列強就能如同先知和穿越者一般,一下子就摸到門?別開玩笑了。

1943年3月1日,輝瑞青黴素工廠建成投產。擁有14個7500加侖巨大發酵罐的新工廠產量可以達到每月4500萬單位,這是原預期產量的5倍以上——而“大@慶”號醫療室內儲備的大劑量青黴素針,一針就是360萬單位。在2027年,這樣一管針劑的售價是20元軟妹幣,而在“係統”中,隻要50G的戰爭資金就可以買回當年美國一年的產量。

要知道,由於病菌普遍具有抗藥性的緣故,在現代,掛掛水動輒上千萬單位,隨便治個頭疼腦熱就敢消耗掉當年整個美國一個月的產量!對於青黴素來說,產量增加的最根本因素還是菌株的改良,沒有好菌株,就算你是天王老子穿越回來也甭想靠青黴素賺大錢。

在蔣玉成的計劃中,最初的青黴素產品,全部來自於現有的藥品儲備和“係統”,到了以後,自行培育的高產菌株,則會占據主流。雖然“係統”中並不能兌換高產菌株,而弗萊明爵士當初用了十年也沒有找到合適的菌株,但是蔣玉成根本不需要等十年——因為他知道高產菌株的培育起點,也就是爛甜瓜,而且,他手中擁有另外一樣利器,那就是他的座艦,420“北鬥”號核潛艇的心髒——天朝最為先進的H/FQ-30型,潛艇用壓水式核反應堆。

1927年美國H.J.馬勒發現X射線能引起果蠅發生可遺傳的變異,1928年美國L.J.斯塔特勒證實X射線對玉米和大麥有誘變效應。從此以後,一種全新的育種方法——誘變育種,就此拉開了序幕。蔣玉成之所以命令艦員們把侯珍宵提供的原始品種放進潛艇裏,就是要借助核反應堆的核輻射來實現誘變育種。

現代的青黴素高產菌株,就是通過誘變育種的方式生產出來的——這個時代還沒有後世那麼泛濫的超級細菌,根本就不需要那麼多青黴素產品,因此高產量,意味著培養容器的占地麵積大幅度縮小。在未來,如果安全不能得到絕對保證的話,青黴素真正的生產,將會在“北鬥”號空出來的艙室中進行。而明麵上的工廠,生產的其實是其他東西——最多隻生產一些輔料。

這樣的話,麵對海軍部的青黴素工廠,列強就隻會在化學合成的歧途上越走越遠——我每天都在大規模的銷售青黴素對吧,我進口的設備全部都是化學合成設備對吧,那麼如果青黴素不是化學合成出來的又是怎麼來的!?總不能是憑空變出來的吧(猜對了···)!?

就算是某個無節操的家夥,同樣穿越到了列強這邊,麵對艇座大人,照樣一點辦法都沒有——就算你知道青黴素是微生物發酵的,就算你知道我的工廠裏實際上不生產青黴素,那又能怎麼樣?我的貨源都是從四艘現代化戰艦的醫療室裏拿的,而真正意義上的“生產車間”位於大洋深處的一艘全副武裝的攻擊核潛艇之中,你來偷一個試試?要是真有人敢來的話,菌株沒有,鷹擊-83G、海紅旗-16B和重型魚雷可有得是···不怕被一發入魂的話,就盡管放馬過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