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像投資自己那樣去理財(1)(3 / 3)

我有位從1992年就開始從事證券的朋友,他是基金行業的老字輩,我們認識以來,他幾乎從未對下個月的行情進行過判斷,最短的判斷周期是l~2個季度。而很多股民朋友對KDJ(隨機指數)等短期技術指標比我還熟,老在判斷明天是漲是跌,年換手率有的高達500%~1000%,也就是說,幾乎每l~2個月就要進出一次。很多人股票炒了幾年,錢沒賺到多少,卻為證券營業部貢獻了一筆不菲的手續費。

成為富豪的途徑有很多,但沒聽說有通過看K線技術走勢或做短線投資成為世界級富豪的。所以如果一個人短線交易過多,不是說明他市場感覺好,而隻能說明他可能根本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思考。

所以,不要頻繁判斷短期行情,對市場中期以上的趨勢能判斷清楚,就已經很不錯了。

買保險是做人的道德,也是義務

雖然保險的過程和投資理財無關,但目的卻和理財殊途同歸——提高人生質量。說得極端點,投資風險是可以規避的,頂多不投資了。但人生的風險卻無法規避,影響人生的風險很多,被搶劫、生病、交通意外,甚至吃飯噎了……無非是概率大小不同罷了。但你總不能為避免交通意外而永不上街,或為避免噎死而不吃東西……

所以保險的作用就得以體現:

1.不怕意外

我在英國讀書時,準備了一個西班牙遊的行程,在最後付款時經不住旅行社員工的一連串強力推銷,花20英鎊買了旅遊保險,這是我生平買的第一張保單,回到家後悔得直跺腳——自己做過銷售,居然還是被人營銷了。但沒想到我居然真的在馬德裏遇到了暴力搶劫,丟了所有東西。回到英國,經過保險公司的一番簡單調查,兩個月後,我收到了保險公司寄來的1000多英鎊的賠償支票。從此我開始乖乖地向保險公司交錢。

很多人不買保險的原因是覺得暫時沒必要,或者不願為小概率事件支付成本。確實對很多人來說保險不是筆合算的“買賣”,或者幹脆就是“打水漂”。但命運無法預測,一旦哪天發生意外,一定反而覺得投入的保費太合算了。所以保險就是把未來不確定的大額支出變成現在確定的小額支出,給自己和家人一份保障。

2.不怕疾病

現在最流行的祝福語是“祝你健康”,一是因為命值錢了,二是因為病生不起了。現在生病開刀動輒幾十萬元,而且很少有人能厲害到敢和醫生討價還價。我們在媒體上看到太多因給家人籌錢治病而發生的令人心酸的故事。如果不想讓自己的親人也那樣,就買醫療險吧。

有人拚命賺錢,部分原因就是醫療費越來越貴,其實缺乏安全感也是種病,即使從這個角度說,買醫療險也是值得的。

3.養老

有人說現代人居然為“活太久”發愁,其實指的是能否有尊嚴地活很久。養老保險不能讓你暴富發財,但能讓你以類似儲蓄的方式為以後留點後路,因為年輕時總會有很多誘惑讓人投入全部家當,一旦有風險就不是鬧著玩的了。

4.避稅

中國目前沒有開征遺產稅,而在開征遺產稅的歐美國家,壽險是富裕家庭避免高額遺產稅的常用工具。由於人壽賠償金的稅收遠比遺產稅優惠,當投保人故去後,孩子可以用壽險所得支付遺產稅或直接作為遺產的一部分。國內很多富人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個日益臨近的問題。

像“看清保單”這些買保險的技巧千千萬萬,單寫本書都可以,這裏我們隻提幾個最值得關注的保險問題:

1.不要等

即使是皇帝,也無法命令災病不要在明天找他。相信我,全世界沒有一家保險公司在你出了問題後還會賣保單給你。而且保費會隨著年齡而遞增,等你過了60歲,很多保險即使花再多錢也買不進去了。所以保險一定要在安全時買。

2.首先考慮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支柱

中國人總能把“小皇帝第一”的習慣演繹得無處不在,中國很多家庭的第一份保險是買給新生孩子的,其實從經濟和機會成本的角度看,這並不合理。可以設想一下,家裏哪個人出現意外對整個家庭將來的經濟影響最大,是孩子還是爸爸?所以,第一份保險應該買給家庭的經濟支柱。

3.簡單是最美——防災

如果你給家裏買的第一份保單不是投連險,而是壽險或醫療險,恭喜你,對了。任何東西都有它最原始本質的意義,保險的原始意義就是防災。現在險種很多,但記住購買保險有先後原則:先防災,再防病,再養老,最後是賺錢。用於防災的保險就像是家庭的床,是必需品;而用於投資理財的保險則像是家裏的裝飾品,可有可無。

買保險是做人的道德,也是義務。如果你是好男人,那一定樂意為所愛的女人“上刀山下火海”,但現代的男人,在這之前應該不是拍著自己兄弟的肩膀說,以後替我照顧好她,而是先為她買份保險。

投資理財“穩”字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