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的婚姻製度是一夫一妻多妾製。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可以有N個女人(N≥1)。
對於皇帝而言,理論上,他的這個N可以趨向無窮大。古人說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皇帝老兒的,更何況是這世間的女人呢?除了自己的老娘和女兒,皇帝想要哪一個女人都可以。我國曆史上甚至有些不要臉的君王連親姐妹都敢泡。
無窮大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皇帝的N卻比普通人的N大多了。曆代帝王,最少的也得有十多個女人,而像晉武帝司馬炎那樣的大淫蟲則有數千個女人。
那時根本就沒有計劃生育這一說,而且節育措施也沒現在這麼多、這麼有效。更何況,皇帝基本上都是大色魔,隻想著縱欲尋歡。伴隨著肉欲的滿足,一個嚴重的問題產生了:小公龍、小母龍大量出現。雖說膝下子女成群,可以盡享天倫之樂。但是,當皇帝考慮到自己的身後大事時,他就得撓頭了。
因為,皇位隻有一個,可供選擇的人卻有很多。這麼多的子女,你說選誰吧?選了這個,那個不服,造反怎麼辦?況且,即便這一代平穩地解決了問題,到了下一代皇帝當政的時候,不僅他有一大群子女吵著嚷著要接班,他的兄弟姐妹們也會哭著鬧著要當老大。萬一控製不住,這些人就會為了利益置骨肉親情於不顧,相互殘殺。而內訌往往會讓一個王朝轟然崩潰。這才是最可怕的。這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商朝的興衰沉浮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商朝的王位繼承製度比較特殊,以兄終弟及為主,以父死子繼為輔。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做過一個統計:“自成湯至於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繼兄者凡十四帝……其以子繼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為弟之子。”而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商朝“自中丁以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結果造成了“比九世亂”、“諸侯莫朝”的混亂局麵。相反,自康丁以下,四世傳子,王室反倒比較安定。
這就說明,單純的父死子繼模式要比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相結合的模式穩定得多。
到了商朝晚期,父死子繼模式進一步發展成為由嫡長子繼承王位的模式。
嫡子(女),說白了,就是正室妻子所生的子(女)。與之相對的是庶子(女),就是側室小妾所生的子(女)。《增韻·釋嫡》是這麼解釋嫡的:“嫡,敵也,言無與敵也。”簡言之,嫡就是無敵的意思。由此可見,嫡子(女)在家中的地位要高於庶子(女)。尤其是嫡長子,地位最高,又被稱為家督。
倒數第二位商王是帝乙。帝乙有三個兒子,長子名叫啟,最小的兒子名叫辛。啟雖然是長子,但是他的母親並非是帝乙的正妻,所以,啟就無法繼承帝位。與之相反,辛雖然是幼子,但是他的母親是正宮,所以辛才是嫡長子,他也因此得以繼承了父親的王位。這位辛就是曆史上臭名昭著的商紂王。
這個故事說明:在商朝晚期,已經按照由嫡長子繼承王位的模式來確定最高權力的歸屬了。基於商朝的經驗和教訓,西周建立之後,周公“製禮作樂”,將由嫡長子繼承王位的模式正式確立為一種製度,這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其實呢,嫡長子繼承製=男性主義+父死子繼+嫡長主義。
第一重——男性主義,就是說隻有男性才可以成為皇位的繼承人,女性完全不具有繼承權。道理很簡單,男尊女卑,女人隻是男人的附屬品。沒辦法,誰讓你是茶杯而不是茶壺呢?誰讓你生在了中國而不是歐洲呢?想當女皇?行啊,下輩子投胎到歐洲就可以了。
第二重——父死子繼,對男性主義做了進一步的限定:並不是所有的皇室男性都可以繼承皇位,隻有皇帝本人的兒子才有這個資格,皇帝的弟弟們可沒有這個福分。很明顯,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兄終弟及的模式。作為皇帝弟弟的你,不僅輸給了他,還輸給了他的兒子,你就是一個天生的失敗者。當然了,也有例外,那就是皇帝沒有兒子,隻能由自己的弟弟來繼承皇位。不過,這種情形在中國封建史上並非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