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長子繼承製:這是傳統(3 / 3)

把女人和兄弟們排除在皇位繼承人的範圍外後,問題還是沒有得解決。因為,皇帝自己也有一大群的兒子。於是,周公又加了一個第三重——嫡長主義。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很好地概括了嫡長主義的內容,一句話,十四個字兒:“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先說“立嫡以長不以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條件很簡單,隻要你是皇後所生的長子,皇位就是你的。至於你的能力是否強、素質是否高,這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攤對了娘,趕上了點兒,占住了這兩條,你就是未來的皇帝。

“立子以貴不以長”其實是對“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補充。它針對的是一種特殊情況,即:皇後沒有兒子,且皇帝不願意因此而廢掉皇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通常情況下,皇後如果生不出孩子,皇帝完全可以以此為由將其廢除,然後從有兒子的嬪妃當中選一個立為皇後。這樣,“子以母貴”,原本是庶子,因為母親搖身一變成了皇後,自己也就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嫡子。這種情況雖說特殊,但仍然符合“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精神。

最另類的情況是皇帝並不打算廢掉無子的皇後。這樣,皇帝的兒子們就全是庶子了,沒一個嫡子。這時候挑選繼承人,可就不看他在兄弟們當中的次序了,而是要看他的母親是否是皇帝當前最寵愛的妃子了。皇帝喜歡哪個妃子,自然也就喜歡他倆愛情的結晶嘍。這就是“立子以貴不以長”。

嫡長子繼承製或許在某時對某人是不公平的。也許,身為庶子的你確實比身為嫡子的他更有能力。但是,從長遠的角度而言,這項製度斷絕了相當一部分人的“非分之想”,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皇室成員之間為爭奪權位而發生流血爭鬥的可能,有效地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國家的穩定。

為了較大的長遠利益,有時寧可犧牲較小的短期利益,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處事哲學。

通過嫡長子繼承製,皇位繼承人的歸屬問題終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緩解。為什麼是“緩解”而不是“解決”呢?因為,這個問題根本就無法完全解決。

製度是死的,但人卻是活的。皇帝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惡。雖然你是嫡長子,但是老爹就是看不上你,你無論怎麼努力,他都覺得你不行。為了把你拿下,他寧願和禮法製度對抗,強奸民意,別人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因為,天老大,他老二。雖然你是個庶子,但是老爹就是覺著你好,你明明貪戀女色,他卻說你是繼承了他的風流倜儻,你明明懦弱怕事,他卻說你是性格寬厚,不管怎麼樣,他就是要把皇位給你。

不過,這樣的事情雖然在中國曆史上時有出現,但畢竟不是主流。因為,當這種製度衍生為傳統之後,它就被賦予了深入人心的慣性力量。任何一個試圖違背它的人,都會遭到衛道士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因為,一旦有人(主要是皇帝)違背了這種製度,就會產生不良的示範作用,就會對這種製度的理論基礎產生強烈衝擊,進而影響政權和國家的穩定。所以,曆代以來,正統的儒生都堅定不移地支持和擁護嫡長子繼承製。

也正因為如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皇帝都是會遵循禮法原則和大臣們的意願的。不到萬不得已,他是斷然不會公開站到禮法的對立麵的。

李建成的天然優勢,就在於他是嫡長子。因為他是嫡長子,所以李淵稱帝還不到一個月,就立他為太子,壓根兒就沒考慮勞苦功高的李世民;因為他是嫡長子,所以正統觀念強的大臣和儒生們都會站到他這一邊,輿論也必然會向他傾斜。

這個天然而強大的優勢,李世民就是坐上洲際導彈都攆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