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我中華乃禮儀之邦。
“禮”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主宰著國人的思想和行為,並貫穿於國家的各項規章製度,其根基之深厚、力量之強大,是沒有人可以忽視的。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禮儀之邦,要歸功於兩位古人,一個是周公周大爺(其實周公姓姬名旦),另一個則是孔子孔二大爺。
西周成王時期,周大爺“製禮作樂”,將“禮”確定為國家與社會運行的基本準則,並製定了一係列的製度。到了春秋時期,孔二大爺繼承了周大爺的衣缽,將周大爺倡導的“禮”進一步發展成一套係統的治國方略,即禮治。後來的儒門弟子雖然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過一些不同程度的創新和揚棄,但在宣揚和維護禮的基本原則方麵均是不遺餘力。我國“禮儀之邦”的美名就是在一代又一代儒生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並傳承下來的。
在古代中國,凡事都要講求個“禮”字。大到祭祀社稷、行軍打仗,小到迎來送往、婚喪嫁娶,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有相應的禮儀規範。甚至於夫妻之間的性生活都有特定的禮儀稱謂,最文雅的說法叫做“敦倫”,最含蓄的說法則是“行周公之禮”。
舉個例子來說,現代人拿夫妻生活開玩笑,基本上是這麼說的:“你昨晚和你媳婦折騰了嗎?”這句話要是擱在古代,得這麼表達:“某兄,昨夜與你娘子敦否?”。答曰:“敦了”或“不讓敦”。
表麵上看來,禮是一套毫無強製力的形式和程序。但實際上,禮是一種文化精神,而且這種精神具有極其強大的力量。因為,禮的本質是社會共同體在對禮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高度認可的基礎上日漸形成的對禮的崇拜和習慣性遵循。這句話說得有點兒拽了,我們換個簡單的:禮之所以具有強製力,是因為它體現了社會共同體的共同價值取向,任何一個敢於違背禮儀規範的人,都將受到社會輿論的普遍譴責。
還是有些深了,接下來,小玉就以自己的切身經曆為例,給大家詳細地解釋一下。
2009年9月初,我的奶奶無疾而終。在接到爸媽的電話後,經部隊領導批準,我馬上趕回老家奔喪。
剛一進院門,我姑姑就給我披上了孝服。讓我十分不解的是,她故意把我的孝服弄得歪七斜八的。我就問了,為什麼。家姑答曰:醜孝醜孝嘛,越醜越好!她的回答激發了我強烈的求知欲,我刨根問底地追問,她卻答不出個所以然了。
讓我分外不解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說,每來一撥奔喪的人,大家都要陪著在靈堂前燒紙錢,而所有的女眷則必須要放聲大哭,哭得越響越好,否則會被人認為不孝敬母親或者婆婆。還有就是,兒子輩的孝帽上必須用麻繩縫個“十”字,像我這樣的孫子輩則隻能用紅布縫個“十”字了。
我家最年長的那位大爺儼然一副治喪總指揮的派頭,以無比權威的口吻告訴人們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好不威風。小玉我本著不恥下問的態度虛心求教,為何非得如此這般?我大爺卻隻能用“風俗”和“傳統”這樣的字眼來搪塞我。
是的,這就是傳統。在那一刻,我對周大爺和孔二大爺肅然起敬:兩位大爺,你們真是太牛掰了。不服不行啊,這兩位大爺人都死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他們製定的條條框框依然在主宰著我們的思維,指導著我們的行為。也就是說,兩個兩千多年前的死人從墳墓裏麵統治著我們。
坦言之,我十分不喜歡這些繁文縟節,既浪費錢財,又浪費人力。寄托哀思的方式有很多,為什麼非得這樣不可呢?可是,我什麼都不敢說,更不敢做什麼。因為,一旦我有違背禮儀的想法和行為,不僅會遭到長輩們的訓斥,還會被鄉親們戳脊梁骨。
在那段時間裏,周公和孔子這兩個死人在支配著許許多多像我一樣的活人。
看到了吧,這就是傳統的力量!
現在,我們切回正題。一言蔽之,李建成擁有一個李世民永遠都無法企及的天然優勢,那就是他嫡長子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