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之前的黃仁宇隻是一名普通的國民黨軍官,直到他踏上美國土地步入史學天地的一刻,一切都變了。他棄戎拾筆,棄出了一個史學巨匠,拾起了一部大曆史觀!三十年的軍旅生涯,把他從兵哥哥熬到了兵叔叔。冷不丁的進入史學界,而且還是美國史學界,他會否感到窒息?但事實證明起步極晚的他卻跑得極快,一路走來,成就非凡,在而立之年立出了另一番大事業!

早有早的好,晚了也未必不好。一切都在於心的歸附與認同。若是三歲叫孩子練鋼琴,恰好孩子也喜歡,那當然再好不過,說不定我們也能出個莫紮特呢!但孩子若是不歡喜很厭惡呢?這“早”怕就隻能變成“糟”了吧!反之,若是一輩子沒摸過鋼琴的老頭老太太,七老八十了突然想練琴,那也很好,不帶任何功利心的彈,隻為老了不留遺憾。若是真有那樣的大爺大媽,我要祝福你們。你們啊!一點兒都不晚,藝術道路還很長遠呢!

別勉強也別放棄,遵從內心真實的想法上路追夢吧!太陽總在你邁出第一步的時候升起!

心之所向,

為時不晚。

【閱卷感受】

“早固然有早的好,但晚了、遲了也不見得不能轉變成早。”觀點本身即富較強的辯證性。切合題意,緊扣中心,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用詞貼切,排比運用增強了氣勢又不露刻意之痕跡。

【可提升點】

文章用語稍顯平淡,文章構思一般,未體現創新。

【佳作解析3】

湖南一考生

都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先下手為強”。可未經過深思熟慮的“早”真的正確嗎?可別忘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啊。做事不也應當經精心準備、深思熟慮之後再行動嗎?不應盲目追求飛得早、飛得快,飛得久才是成功的關鍵。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一舉刷新票房紀錄,影片中逼真的畫麵,緊湊的劇情令人拍案叫絕。可本部影片可是耗費了卡梅隆十餘年的心血,如果沒有長期的準備,隻是單單圖快圖早,哪裏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大作?反觀國內部分導演,為了名利倉促上陣,有的甚至一年幾部影片,企望能早些將作品搬上熒屏,殊不知這些作品隻能是如水珠落入池塘,難以長久地在人們心中留下記憶,僅僅是“早”,行嗎?

近年來我國航天事業迅猛發展,於是有人提出來讓航天員早日登月,人家美國不早很多年前便成功了嗎?可是,有些事在時機未成熟之前是不能想早就早的。楊利偉從神舟五號上下來時,身體因為與飛船內部結構碰撞而有所損傷,但是國家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神舟六號發射時,兩位航天員安然無恙。若僅僅圖早而讓宇航員登月,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誰又能保證不發生意外呢?盲目追求“早”有時恐怕難以成功。

獅子在捕獵之時不是發現了獵物就直接衝上去,而是等待時機,這樣才能保證“百發百中”。在我們追求目標之時不也應該這樣嗎?“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我十分欣賞這句話,它能讓我們明白真正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早。

看看新中國成立初期,希望盡快“趕英超美”。結果弄出了“一個蘿卜千斤重,三頭毛驢拉不動”這種荒唐結果,追求早,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而後來中國人民腳踏實地,平穩向前使新中國得以騰飛。

片麵地對“早”進行追求如同一瓶汽水往往隻給人帶來暫時的快樂,而精心的準備往往像那一杯香茗,令人回味無窮,我們隻有把早建立在準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邁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