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零花錢的方法
若是沒有合理安排好零花錢,提前用完,堅持不再給予,若是想要增加,王雪就必須通過優異的成績或勞動獲得獎金。
有一次王雪所在的學校組織看電影,路上,王雪所有的零花錢都弄丟了,回到家裏以後,王雪傷心得直流淚,因為當時才過去幾天,錢就完全沒有了,下半個月的路費錢不知道怎麼辦?媽媽一看到王雪流淚就心軟,爸爸知道媽媽的壞毛病,於是就悄悄地將媽媽拉到一邊說:“你先別心軟,應該給王雪一個教訓!讓王雪自已想辦法”,於是媽媽就狠下心腸,雄赳赳氣昂昂地走到王雪麵前裝成威嚴的神情說:“錢掉了,你自己負責人,錢我們不會再給,這是作為你沒有保管好自已財產的懲罰,你可以通過優異成績或勞動獲得獎金。”
“沒愛心的媽媽,女兒遇到了挫折一點都不安慰,還要懲罰我!告訴你們明天我單元考試,考完後你們肯定會乖乖地給我送獎金”。王雪說完了就跑到房間看書去了,懶得理爸爸媽媽了。反了反了,哪有女兒這樣對媽媽說話的,媽媽皺著眉,嘟起了嘴,爸爸則在一邊樂得直笑。
那幾天王雪很賣力,學習格外用功,在家裏也搶著家務做,數學單元考試成績出來以後,兩門都是全班第一名,那一次,通過勞動和學習,王雪獲得了15元的“獎勵”。
王雪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了獎金,同時也明白了這些道理。零花錢應該有節製的使用,而且零花錢應該記賬,了解自己每一筆所花的錢,自己的錢丟失了,自己應該負責人,不能老是去依靠父母,青少年必須養成一個良好的理財習慣。
向比利時的小朋友學習
現代消費市場上,不斷更新換代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它們不僅在吸引著大人的目光,其實對於喜歡追求時尚的青少年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誘惑。
但是,生活在發達地區的比利時孩子們,從八九歲起就已經懂得了怎樣“精打細算”地支配自己有限的零花錢。在比利時,經常會聽見孩子們說“我的錢要等到商品降價時才能用”、“我還沒有攢夠錢,不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之類的話,因為他們知道,家長已經給了零花錢,就不會在這個方麵繼續遷就自己。在比利時,父母覺得零花錢可以作為孩子們初學理財的工具,並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條件。
零花錢要算計著用
若是打開比利時青少年的德育課本,很難在書本中發現專門教孩子要節儉的經典故事或話語,因為家長們和學校更注重從生活道理上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
在比利時,通常從8歲開始,孩子們每個星期就可以從家長那裏得到適量的零花錢,但是金額很少,最多也隻有幾個硬幣。孩子們要是想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必須一點一滴地慢慢積攢。雖然比利時每個家庭給孩子零用錢都不一樣,但家長們培養孩子節儉意識的原則絕對一致,孩子絕對不會存在額外的“補貼”,他們必須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當然若是孩子攢的錢還不夠,但是他們目前又特別想一件東西,可以先向家長借一些錢,等以後有了零花錢慢慢償還。這種辦法不但可以讓孩子體驗到滿足的消費欲,還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避免任性消費,節製他們消費欲望。布裏吉是5個孩子的母親,他有3個孩子都是通過慢慢攢錢的方法買到了手機,其中還有一個孩子正在攢錢,準備3~5年後買一台筆記本電腦;還有1個孩子用向家長借錢的方法買下了自己喜歡的一張遊戲碟,但是後來三個月就沒有了零花錢。這張碟對於這個孩子來說來之不易,他付出的“代價”是三個月沒有零花錢 ,學到的卻是在消費麵前應有的思考和謹慎。
花錢時要製定消費計劃
相對青少年而言,從小養成節儉意識不但是一種良好的品質,更是一種生存能力,這需要學校和家長的相互配合。在比利時,學校在小學的時候就開設了專門課程,讓孩子了解到什麼是勞動報酬、成年人的各種職業、如何區別各種商品及其價格的確定因素等。同時引導青少年理解廣告、媒體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讓他們了解到廣告對自己有哪些影響。此外,老師還會經常告訴孩子:並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一樣,有的家庭非常貧窮,甚至吃不飽穿不暖,有的家庭生活卻很富裕,有吃有喝,以此來告誡孩子一定要勤儉節約。
若是說學校的教育隻是理論,那家長的行為準則和消費方式對孩子就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這方麵,家長的做法特別的謹慎。通常情況下,家長在花錢之前,都會先製定出一個消費計劃,告訴孩子錢怎麼花、哪些該花。同樣,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的時候,會建議孩子將一部分零花錢存起來,並幫他們製定一個有計劃的消費“目標”。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商品與報酬、勞動與價格的關係,比利時的中小學校過一段時間就會舉辦一次集市,鼓勵學生將自己製作的手工藝品拿去出售,這樣青少年就會明白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道理。同樣,學生們也可以在集市上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每個人的消費額不可以超過2歐元。這樣,孩子們在買東西前就會仔細思考自己到底最需要什麼,避免出現花錢買到了自己不喜歡或者已經擁有的東西。
而且比利時的孩子年滿14歲就可以出外打工掙錢了,如修剪草坪、洗車、掃雪、照看年幼的孩子等。至於像洗碗、整理自己的房間等家務活是自己的分內事,沒有任何報酬。
根據家庭情況給零花錢
據悉,比利時85%的青少年都可以從家長那裏得到固定的零花錢,絕大多數孩子拿到零用錢以後會存入銀行,或者放進存錢罐裏,等以後去購買自己想要的物品,隻有極少數孩子會將零錢直接花掉。從12歲起,孩子們一般就會擁有自己的銀行卡,家長則開始教他們如何理財,指導他們怎樣儲蓄、使用和管理零錢。正是因為有了學校和家長的雙重教育,比利時的絕大多數孩子才從小就會養成節儉的好習慣。他們很少隨便買東西,學校裏也不會出現互相攀比的情況。
青少年要零花錢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不可以隨便張口就要,同時避免去購買時尚用品和品牌服裝。青少年大手大腳的花錢並不是好事,這不但會造成自己自命不凡和不合群的性格,還會使自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自立能力,為自己以後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利,因此應該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小王教孩子學理財
青少年一味地隻知道花錢,就會變成金錢的奴隸;青少年若是一味不碰錢,就會失去主宰生活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青少年應該及時學會如何去支配錢、賺取錢,青少年應該明白金錢為自己的幸福和人生服務,這樣才可以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青少年在這樣的理財觀念下成長,未來才可以更幸福。下麵看看小王是如何教育他的女兒的。
啟蒙:認識金錢
小王的女兒上幼兒園之前,她對錢根本沒有任何概念,就算一張小紙片也可以玩得很開心,一堆玩具就可以滿足她的快樂所需了。上幼兒園之後,女兒愛攀比了,別的小朋友有的東西,她想要,別的小朋友沒有的東西,她拿著就會有優越感。雖然小王極力地說服她,但她想比別人厲害的想法還是越來越強。每天放學,她都會找借口向小王要漫畫書,要玩具,要幼兒卡片,要動畫片碟子等,這些大都與益智無關的東西,竟然難以控製。
也是在這一時期,小王決定開始培養她的財商。若是不滿足她的需要,控製她的欲望,小王就是她眼裏的一個壞爸爸。小王決定讓她知道,生活中有一個比不給漫畫書的爸爸更有威懾力的東西,那就是——錢。
幼兒園到小王家有一刻鍾的路程,坐車比較方便。小王告訴她,若是想要得到玩具,每天就必須走路,省下的車費就是你的零用錢。零用錢放在一個儲蓄罐裏,買任何東西都要經小王同意後就可以花掉。剛開始女兒沒感覺,但當她發現她所有的要求都要歸結在自己所掙的錢上時,她不再求小王。因為害怕減少收入,連下雨她也要堅持走路去上幼兒園。從那時起,她不再覺得小王是一個苛刻的爸爸,而覺得自己是本班唯一一個能掙錢的小朋友,感覺還很驕傲。
記賬:合理用錢
有時她有比較大的花銷計劃,但是手頭上沒有錢,小王就貸款給他。這比存儲蓄罐要複雜,因為要算數,要記賬,正好可以配合她學數學。剛開始貸款小王並不收利息,隻要求她先還錢,否則小王不會再借錢給他。這樣就能夠讓她知道,對借的錢必須最上心,因為這關係到她的信用。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需要買一件貴重的商品時,她必須三思而後行,避免衝動購物,否則,她就會為自己的衝動付出代價。吃了兩次虧之後,不用小王說大道理,她也明白了:為了超過別的小夥伴,他必須使自己把錢用得更合理和巧妙才可以。
記賬的方式很簡單:自己做一個日程表,每次掙了錢還給小王,由於她還不太會寫字,因此就用符號的多少來記錄欠債。等她對還款記賬比較熟悉之後,小王開始要求她貸款要付一定的利息,也就是說,要想提前得到一些享受,自己就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同時其它的消費,理應受到抑製。這個賬要預先給她說明,讓她自己思考一下,隻有當欲望大過代價時,才可以貸款。小王覺得這一點,可以讓女兒認真地對待負債,不要隨意做開支預算,這一招很有效。
不到一年的時間,小王解決了女兒沒完沒了提要求的麻煩,而且教會了她去根據自身情況去控製欲望。告訴她世界上除了家長的話之外,金錢的客觀規則也必須遵守。精神上的斷奶,往往比金錢上的斷奶更加困難,讓女兒學會靠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吃虧。
權衡:學會省錢
接下來,小王開始教她知道,買東西應該貨比三家,消費需要抓住重點。平時買玩具,小王基本上都是在家門口的小玩具店。因為那裏比較近,女兒天天從那裏經過。後來小王告訴她,這些玩具都來自於批發市場,若是她想少花錢,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去批發點,一個是講價。講價很快她就學會了,但批發市場比較遠,去一次很不容易,她有點猶豫。但她在發現批發點有更豐富的貨品,能便宜1/3之後,她也就不嫌遠了。周末的時候,小王擬出購物單,她就去批發點采購。這樣她學會了擬計劃、做預算,知道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去打理了,這一點甚至已經超越了理財的概念,女兒開始有了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