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理財小專家3(3 / 3)

法國:父母給孩子設帳戶

法國人是一個浪漫而且喜歡消費的國家,法國孩子不僅會受到熱衷於高消費的家長的影響,而且周圍環境中的畫報、電視等媒體中鋪天蓋地的廣告更是時時刻刻在刺激著他們的消費欲望。

但法國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他們進行“家庭理財課程”的教育,讓他們學會如何去區分不同金額的錢幣,明白購買與金錢之間的“有機關係”,這樣還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就會養成理財的意識。法國家長們覺得,孩子必須早早就擁有屬於自己的“私房錢”,這樣在孩子經濟上就會擁有一定的獨立性。他們還鼓勵孩子將這筆看似不起眼的小錢消費掉,然後和孩子一起交流感受,幫住孩子分析消費是否合理,讓孩從中汲取教訓,獲取經驗。

隨著孩子的消費種類和消費欲望的增加,法國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也會逐漸提高。法國家長一般在孩子10歲左右時,就會給孩子們設立個人的獨立銀行帳戶,並劃入一筆錢,並且這是一筆不小的錢,甚至會達到上千乃至數千法郎。之所以這樣做,他們就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科學、明智,而不是盲目、機械地理財。

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英國人,給我們的印象總是很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麵則表現為:鼓勵精打細算,提倡理性消費,這種作風在我們的今天的社會也是極為推崇。因此,英國人在各種規定裏都可以找到最合適自身的生活方式。

自然而然,英國人也會將其這種理財觀念傳授給了下一代。理財教育在英國中小學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要求:5歲至7歲的孩子應該知道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做哪些事情;7歲至11歲的孩子應該知道怎樣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巨大作用;11歲至14歲的孩子應該對人們的儲蓄和花費受哪些因素影響有所了解,懂得怎樣提高個人理財能力;14歲至16歲的孩子應該學習使用一些金融服務和工具,包括如何進行儲蓄和預算。在英國,兒童儲蓄賬戶特別流行,絕大部分銀行都為16歲以下的孩子開設了特別賬戶。有三分之一的英國兒童將他們的打工收入和零用錢存入儲蓄借貸的金融機構和銀行。

日本:勤儉持家、自立更生

日本人對於家庭教育很講究,認為孩子應該自力更生,不可以向別人隨便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空氣和陽光是大自然所賜予,其他任何東西都應該通過勞動獲得。很多家庭每個月會給孩子一定數量的零用錢,家長主要教會孩子怎樣節省使用零用錢,以及儲蓄壓歲錢。在孩子逐漸長大後,一些家長會為孩子準備一本賬本,專門用來記錄每個月零用錢收支情況。讓孩子學會如何存錢、花錢、賺錢,和別人分享錢財,借錢以及讓錢增值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已經融入其青少年的整個教育之中,讓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氛圍之中,逐漸形成了善於理財的能力和品質。日本經濟能夠如此快速的發展和這個因素密切相關。

學習檸檬水女孩

7歲的美國小女孩朱麗·墨菲想自己自製檸檬水售賣,來“創業”,但是卻遭遇了美國政府的罰款。這件小事引起美國人的廣泛討論,甚至一些美國人將它提到“美國國家精神衰退”的高度。

美國中小學教育一直很注重創業教育,鼓勵孩子進行創業體驗,開展實用理財課程。例如,美國從1998年就開始實施“金融掃盲計劃”,向中學生普及營銷、理財、投資、金融等方麵的“超前教育”。美國家長也鼓勵孩子從小體驗創業的樂趣和艱辛。

其實,美國所提倡的從小創業教育,實質上就是讓青少年學會理財,青少年學會理財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這種教育其實也就是自我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少年,隻有當他學會了不僅認真去周圍的世界,更願意去認真研究自身,努力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隻有當他能運用精神力量,使自己變得更完善、更好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隻有可以激發孩子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青少年應該養成、並鼓勵自己進行自我教育,可現在盛行的學校教育“填鴨式”和家庭教育“指令式”,加上“科舉式”考試選拔等,這些對青少年的自我教育都很不利。尤其是對青少年自我教育意願和行為的不尊重,這樣我們自我教育從小就會被削弱甚至是扼殺,我們長大成人以後就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

不僅在美國,很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培養青少年的創業精神和鼓勵他們體驗。網上以前有這樣一個故事,名字叫做“我在以色列做母親”。作者以前在國內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則,到了以色列以後,她將孩子送去學校讀書,自己去賣春卷。這樣的做法被周圍鄰居譴責了很多次,鄰居告訴她,在猶太人家庭裏,孩子大一些就沒有免費照顧和食物了,每個孩子從小就應該學會賺錢。作者的孩子於是很快學會“創業”,如舉辦售票的中國文化講座,批發春卷給學校食堂等,竟然賺了不少錢。這時作者才發現自己的孩子是那麼優秀。

青少年不可以光去靠老師和家長來要求我們,我們應該學會自己去做,其實也就是進行自我教育。我們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是課堂上可以教出來,更不是家裏訓出來,而是在去參與賣“檸檬水”等實踐活動過程中,在和他人的交往與合作中通過自身體驗和經曆所獲得。當然,其中離不開父母和教師的引導。如今,我們身邊的“檸檬水女孩”幾乎很難看見了,甚至一些願意幫助家庭做家務的青少年都很少,我們青少年應該做一個 “檸檬水女孩”。

青少年應該懂點經濟學

讓青少年去學習經濟學,這在國內聽起來,大家也許就會覺得很新鮮,但是在發達國家卻一點也不新鮮。美國孩子甚至幼兒園就開始學習經濟學,並貫穿初等和中等教育整個教育過程。現在歐洲發達國家、俄羅斯、加拿大、韓國、日本以及我國的台灣地區等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已經將經濟學列入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內容。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將經濟學納入學前、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左手,美國的一些中小學教師和學校就開設了經濟學選修課,但是那時由於還沒有得到社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對兒童的經濟學教育盡管在世界領先,但是獲得的成就並不是很理想。從6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對青少年兒童推行經濟學教育美國經濟學教育聯合會(即JCEE,後改名為美國經濟學教育委員會,簡稱NCEE)、國家經濟教育特別工作組(NFT),陸續出台了一係列的綱領性文件,指導全國各州從幼兒園到12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三)的經濟學教育。不久以後,各州設立了州經濟學教育委員會 (SCEE),幾乎全國所有開設經濟學專業的大學,都設立了經濟學教育中心 (CEE)。而且對少年兒童的經濟學教育,還得到了美國全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NCSS)的鼎力相助。1989年NCSS指出,每個兒童都應該具備有用的經濟知識,並發展其批判思考能力。

經濟學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也是目前惟一設立諾貝爾獎的一門社會科學。它主要來源於人類的生活,因此實用性很強。我國早已進入了市場經濟時代,經濟生活也逐漸複雜起來,每個人都應該掌握必要的經濟知識,來處理和理解自己身邊複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目前,全球正在經曆一場巨大的金融危機,很多人對於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感到無所適從,莫名其妙,甚至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更加表明了學習經濟知識的迫切性、重要性。

對於青少年而言,經濟生活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經濟學就像我們需要了解下雨、閃電一樣。我們每天要消費,生活中每天也麵臨很多新的選擇,要處理與老師、朋友、同學以及社會的關係。我們會經常從成人口中聽到一些經濟問題的議論,還可以從雜誌、報紙、電視中獲得許多經濟信息。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必要的經濟知識,這些東西都很難理解。因此我們從小應該學習經濟學,這樣可以讓我們的眼睛更加明亮,將這個紛雜的世界看得更加清楚;從小學習經濟學,就會擁有更多的智慧,作出更加正確的選擇;從小學習經濟學,可以懂得想要創造財富首先就應該節約並努力,這樣還可以提高生存能力;從小學習經濟學,可以使風險意識得到增長,提高長大後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