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的一個小故事,基本上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若是還錢的一方在零頭上對你斤斤計較,你就意識到你們倆關係並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好,或者對方就是一個非常會“過日子”的人。若是惹你不高興了,就說明你之前對你朋友的定位出現問題,你認為你倆關係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用不著這麼計較,也許他並不這麼想,他不想在錢上欠你什麼,哪怕一點點都不可以。若是繼續對借錢雙方的心理行為進行分析,豪爽的一方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自作多情,而且在錢上計較的一方也許也出現了觀念上的錯誤,既然不想在錢上欠他什麼,那肯定是不想欠他什麼了。殊不知,在借錢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欠了別人的人情了。人情,比金錢遠遠珍貴。
為了讓青少年對這個問題更加了解,再舉個例子。
張三想讓李四給自己辦件事,李四費了一些周折辦好了。張三很高興,覺得花了李四的錢,心裏老覺得欠他什麼,就一定要給李四一些錢。李四在辦這件事的時候,其實並沒想過要張三的錢,因為這事李四能做成,張三也能做成,不就是花倆錢的事嘛。張三既然托自己辦這件事,自己也心甘情願,並沒有想過要張三錢的事。突然張三將錢放在了自己麵前,堅辭不受。張三就給李四較上勁了,你不要也得要,於是,倆人僵持了很長時間。最終,迫於無奈,李四還是收下了,但是心裏很不是滋味,總覺得被人拒絕或者輕視了什麼,而這些,根本無法用錢來衡量,也許給他再多的錢,也無法彌補心裏的那種失落。
進一步來延伸,假若張三對李四鍾情已久,一心想為李四做件事情來表達自己的心意,可後來李四堅決將錢還給張三的時候,張三心理就已經明白,李四已經將自己給拒絕了。李四既然不想欠自己什麼,就表示在他心裏自己也隻是一個普通朋友,根本無法接受自己。若是出現這種情況,張三固然心裏難受,但也不好評判誰是誰非,這也不是本文討論的範圍。倘若李四早已知道張三對自己鍾情已久,事後想通過“還錢”的方式來表明倆人之間的關係,表示自己不想欠張三什麼,已達到心裏上的平靜。這樣的話,李四在觀念上就會出現上述錯誤,認為彼此不欠錢就說明彼此互不相欠。殊不知,人生在世,錢雖然很重要,但是,比錢更重要的就是人情。欠了別人錢你也許可以還清,欠了人情根本就沒有辦法還清。這也許一些武俠電視劇裏主人翁需要以死來報答恩人的原因吧。若是人情真的可以用金錢來衡量,那麼為什麼那些多的俠人義士非要以死相報不可呢?為什麼不送上幾百萬兩甚至更多的銀票呢?
總而言之,還錢關係到人間冷暖,必須慎重的處理。就算是好兄弟之間,也很容易就會因為這些事情犯愁,處理不好,兄弟之間關係再好也有可能會反目成仇。因此,有誰要借錢,要麼你就借個整數,別出現什麼幾塊幾塊的情況,這樣還錢一般很容易就會出現矛盾。借幾塊錢也沒有必要說是件,直接說請就可以。再說,借的次數多了,不好意思不讓你還,但是若是要你還錢,這麼少別人也不好意思開口,這樣別人就會很尷尬。你若是真的很需要錢,直接借100塊錢就可以,下次你直接還100就可以,這就很幹脆,何必有整有零的呢?但是,若是彼此不熟的人,不管欠別人多少錢,都必須一分不少的還錢。要不就會給人留下口實,對自己做人的聲譽有影響。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自己拿著心裏也不安心。
借錢還錢的事,從我們老祖宗時代就已經開始,並且延續到現在,隻不過,經過了這麼長時間的演變,中間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以前的時候,特別是封建社會的時候,地主基本都是有錢人,是債主,借錢的基本都是下層的貧苦農民,而且借的幾乎都是高利貸,自然就沒有能力償還了。這時候,債主簡直就是天王老子,欠債人幾乎就是孫子,下場是何其的悲慘,一些人賣兒賣女,這還不夠,甚至到最後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下場何其的慘。那個時候,人也比較老實,特別講誠信,他不敢不還,明明知道自己還不起,但是還是會想盡辦法去還。比如楊白勞,竟然到最後被逼去賣女兒。當然,那是被逼迫沒辦法,誰讓地主有權有勢呢?然而,也有一些比較開明的主兒,善於利用這個關係,讓那些還不起錢的人可以不還錢,這樣就會顯得自己很仁義。比如《戰國策》名篇《馮暖客孟嚐君》裏的馮暖,也就是一個喜歡沒事彈劍而歌的人,被孟嚐君派去薛地收債,臨走時問孟嚐君債收完了還要買些什麼東西。孟嚐君隨口說道:“家裏缺什麼就買什麼吧。”這馮暖聽了這句話,樂得屁顛屁顛地就去收債了。等他到了薛地一看,欠債者幾乎都是貧苦莊戶,連飯都吃不飽,根本就沒有辦法還債。於是,他馬上以孟嚐君名義宣布債務一筆勾銷,而且將各戶的債務契約就此燒掉,接著回去見到孟嚐君。孟嚐君見其兩手空空,就問他給自己買了些什麼。馮暖說:“你老人家美女馬匹財寶應有盡有,家裏就缺“仁義”,我今天給你買了‘仁義’回來。”孟嚐君聽後又怒又氣,但是事情已經發生,沒有辦法挽回,也就無可奈何的隨他去。後來孟嚐君被新任君王罷了相,要回薛地的時候,看見薛地的老百姓百裏相迎他,終於明白買來的“仁義”是什麼。
借錢與還錢,更折射出人們的利益觀,雖然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利益觀,但反應在行動上幾乎都很自私。荀子很老實,很坦白地承認“人之初,性本惡”,他覺得人一出生應該比較自私,這其實一點都不含糊。而司馬遷更是一語道破了人類活動的本質——“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孔子的徒弟孟子反而有些不厚道,有點睜眼說瞎話的意思,竟然說“人之初,性本善”。既然“人之初,性本善”,他為啥還要遊說滕文公、齊宣王、梁惠王做善事呢?這不明顯跟自己唱反調嗎?那滕文公、齊宣王、梁惠王這三個人都不是省油的燈,天天盤算著怎麼從老百姓哪裏收刮更多的錢財。總之,小到檢驗朋友關係咋樣,大到人性如何,都可以通過借錢來發掘。由此說來,借錢還錢中蘊含的哲理很大啊!
青少年如何存錢
青少年若是賺到了一定的錢,就應該及時將它們存起來!你可以存下多少錢?你是否能夠將所有的錢都存起來呢?不一定。那麼存錢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呢?就是讓自己養成良好的儲蓄習慣,可以在日常花銷之外將存錢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你可以存錢的方式:
1.在開支之前應該先存錢。不論是父母給的錢還是自己掙的錢以及其他方麵獲得了收入,在計劃開支之前首先就應該將一定比例的錢存入銀行。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你將部分錢存入銀行以後,花錢的時候就可不必顧及還要餘下多少錢。
2.和家長談判取得鼓勵措施。這種方式也許並不一定適合每個青少年,但是你應該去嚐試。為了促使和鼓勵自己養成一個良好的儲蓄習慣,可以和家長與協商根據自己所儲蓄錢的多少給予相應的補貼,比如,每當你存入銀行50元,父母可以為你存入10元。
3.考慮購買的“機會成本”。機會成本來是一個經濟學專業術語,但是這個專業術語對青少年生活中的很多方麵都有好處。機會成本指的是你為了得到物品A而放棄選擇物品B的成本。比如不現在想花費200元去購買一張演唱會入場券,但是你可以將它用於投資,若是你投資了10年,而你的每年投資回報率為11%的話,你最初的200元也就變成了570元了。因此你的決定可能會變成以下的思考:“我是現在購買一張入場券呢,還是在10年後擁有570元呢?”若是你考慮現在以400元的價格購買一雙鞋子的話,你應該考慮一下在20年後也許他會變成3256元呢?
世界各國青少年理財
每個人都想自己變得很富有,但為什麼窮人總是比較多呢?為什麼同是一個大學畢業的同學,幾年以後,有人買車、買房,有人的生活卻依然平淡呢?若,我們拋開運氣不談、家庭背景、個人能力。隻講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觀念,那麼會不會理財對青少年又有哪些影響呢?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家長對青少年的理財教育非常重視,這種教育甚至滲透到了青少年與錢財發生關係的一切環節之中。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