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理財小專家2(3 / 3)

青少年勤儉節約應該從小做起,從自身做起,必須做到“有心”,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抓起——節約一支彩筆、節約一張紙、節約一滴油、節約一滴水、節約一件玩具、節約一粒米。切不可舍“小”求“大”,從小就應該養成“舊玩具不丟、吃飯不剩”的好習慣。隻有從小事做起,青少年才能養成的責任感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節約用水很重要,青少年應該做到不浪費水,注意及時關好水龍頭,別把水龍頭開到最大來洗東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節約小事例。班上的書桌破了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想辦法重新修補好,不用的文具可送個其他弟弟妹妹們使用等。在進行活動時教材和教具也應注意愛護和保護。這些細小的行為都會讓自己形成一個勤儉節約的心理,而且日有所長。

當前,青少年消費一浪高過一浪,近百元的文具盒、數百元的書包,甚至近千元的電子辭典……不少文具定價之高令人嗔目結舌,青少年的眼光之高更是出人意料。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盲目攀比、愛慕虛榮,你們可知這些都是家長省吃儉用出來的,良苦用心就是為了孩子啊!因此青少年應該理解父母的這些行為。

在這一點上,國外一些大富豪的做法就很值得我們欣賞。與我們所說的“再窮不能窮孩子”有著根本的不同,他們覺得“再富不能富孩子”,這才是對他們真正的愛。有這樣一個教育實例:

上井先生有一輛漂亮的本田小汽車,每逢節假日常常帶上全家人一起出去遊玩。但是,上井先生每天上班總是一人駕車獨往,絕不讓8歲的女兒順道搭車上學。一天,女兒的氣管炎又犯了,走路也有些困難,她祈求爸爸送他一程。“不行!”上井斬釘截鐵地回答。女兒隻好背著大書包、沿著街道慢慢走向學校。當他艱難地在十字路口正欲走上人行天橋時,突然發現爸爸就站在天橋底下等他。上井見了女兒也沒說什麼,隻是默默掏出手帕擦去女兒的淚痕,然後一手拉著女兒,一手為女兒提著大書包緩緩地登上一級級台階。“孩子,不要怪爸爸,你作為一個學生,不可以坐車上學。將來等你長大掙錢了,肯定可以買輛比爸爸這輛更好的轎車。”上井的眼圈有點發紅。

這種“富門寒教”的方式其實才是最為正確的教育方式啊!青少年也許會覺得他做的不對,肯定會唾棄上井:“怎麼有這麼狠心的父母啊?難道不是親生的?”甚至有些青少年會說:“爸爸買車不送我幹嘛啊……”

是啊,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教育觀。但目的都是一樣:家長都希望我們能夠成材。其實家長沒有清晰地認識到:教育,應該把生存權、生活權交給我們,我們需要多一點苦寒、多一點磨礪、多一點挫折。因為“富而損誌”、“富而失義”、“富而易汙”,在我們長大以後,就難以在社會立足,很難用獨立的人格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因為家長不可能依靠一生一世,人還是要靠自己去養活自己,人生的道路還是要靠自己來探索,勇敢地走下去,或陡峭、或崎嶇、或平坦……靠自己克服艱難險阻,才能長途跋涉!

美國管理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戈認為:隻要有一個適當的條件,一般人不但可以承擔責任,更能夠爭取責任。因此我們應該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業自己幹。

錢並非萬能

錢並非萬能,就像春晚的小沈陽所說的:“錢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因此錢也有著它的局限性,你有了錢,你可以買到房子,但買不到溫暖的家;你有了錢,你可以買到鍾表,但你買不回丟棄的時間;你有了錢,你可以買到書籍,但無法買到知識。有的人甚至為了錢願意去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最終賠上了自己的一切。

金錢到底是什麼?哲人說:“金錢是一個債主,送你一刻鍾的歡悅,卻讓你付出了一生的不幸。”在當今這個時代,金錢隻是一種物質上的需求,但是卻有太多的人將金錢看成是一種物質的享受,老百姓說:“金錢是飯,是房,是車,是衣。”有了它,才能過上物質上的幸福生活,其實這就是人們對“金錢”的曲解,他們隻看到了金錢的表麵,並沒有去真正了解金錢。金錢並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金錢隻是一種生活的交易工具,我們所要追求的“金錢”就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上的。就如馮夢龍所言:“視錢財如糞土,仁義價值千金。”

一個孤單的富人他走進一家專門賣笑話光盤的影像店,他買了一些價格昂貴的笑話光盤,回家以後他看了很久,但是他的心情卻依舊很沉悶,絲毫感受不到快樂的滋味。隔壁是一家有老有少的人家,他們生活很貧窮,每天就是靠著自己喂養的一頭奶牛產奶,然後賣錢來維持一家老少的生活。快要過春節了,那個有錢人依然很孤單,但是那戶貧窮的人家卻準備著過春節。過春節那天,那個富人決定去他們家看看,問他們:“你們現在過的這麼艱苦貧窮,難道你們還會快樂嗎?”那家人說:“雖然我們家沒有錢,但是我們家卻很溫暖啊!你每天隻是一個人在家,當然不會明白。”那天那個有錢人就在他們家裏過節,屋中傳出了那個富人久違的笑聲。從此以後,他將自己三分之二的家產都捐贈給了慈善機構了,和他們快樂生活在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東西比金錢更珍貴,都是金錢所“遙不可及”的東西。雖然你有家財萬貫,但是沒有家的溫暖,再多的錢又有何用?沒有生活的樂趣,再多的錢也是廢紙?

很多人說:“有錢就擁有一切。”其言下之意就是說錢是萬能的,隻要我有錢,我就可以享有種種物質享受,就會幸福,快樂,健康!

錢真的是萬能的麼?

下麵有一則故事:

一個美國的旅遊團去非洲一個叫亞米尼亞的原始部落,部落裏有位老先生,正盤著腿安靜地坐在一棵大樹下做草編。一位美國商人問:“這些草編多少錢一件?”老先生微笑著回答:“15個比索。”“我給你一百五十萬比索,你可以為我做十萬頂草帽嗎?”“對不起,那樣的話,我就沒有做的興趣了。”美國商人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幾乎大喊著問:“為什麼?”老先生說:“若是讓你做十萬頂一模一樣的草帽,你難道不會感到乏味嗎?既然不快樂,我何必要那麼多錢呢?”

是啊!再追逐財富的過程中,很大一部分人忘了金錢以外的東西,但是那位老先生卻參悟了人生的真諦。若是現在有人問你是願意坐在寶馬車裏哭;還是願意騎著自行車笑。相信每個青少年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因為有錢並不一定快樂,錢也未必萬能。

錢可以買到“床”但買不到“睡眠”;錢可以買到“美食”但買不到“食欲”;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藥物”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快樂 ”;錢可以買到“珍貴首飾”但買不到“心靈美 ”;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 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君子的誌”;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諂媚”但買不到“尊敬”;錢可以買到“核武器”但買不到“和平”……

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要明白金錢並非萬能,因為有著更多的東西錢都無法買到。

財富不僅僅包括金錢

談到金錢,有一位史學家曾經這樣說過:“道德是永存的,但是財富卻每天都在更換主人。”這句話也就引出了這樣一個人,他是誰呢?就是眾所皆知的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20歲創建微軟,31歲就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億萬富翁;37歲跨入了美國巨富行列並獲得國家科技獎章;39歲身價就一舉超越華爾街股市大亨沃倫?巴菲特而成為了新的世界首富。也許,有人會問道:“為什麼他現在是世界首富,還要去繼續工作呢?”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因為比爾·蓋茨熱愛他的探索科技之路,他的終極目標並不是經前。在比爾?蓋茨的財富後麵,還隱藏著一種更為根本的東西,那也是讓他能夠成名致富的秘密;讓他跌倒後重新爬起來的經驗教訓;他經年累月與物與人周旋所摸索出來的黃金法則;他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精神支持……正是靠著這些精神財富,蓋茨才能夠走到了讓我們無比羨慕的人生巔峰。也是因為這些,比爾·蓋茨才沒有將自己的財富留給自己的孩子,因為他想讓自己的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去闖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因為隻有道德才是永恒的,而金錢的財富隻不過是短短人生中的幾個輝煌腳印,甚至或隻是眨眼的瞬間,僅此而已,這些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衝淡得一幹二淨。

不容置疑,金錢是一種財富,但是財富並不是隻包含金錢。金錢隻是物質上的財富,這隻是暫時的,隻有精神的財富才可以永存。拿破侖曾擁有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財富,權利,榮耀,他卻說;“我的一生中就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過。”由此可見。快樂也是一種財富啊。海倫·凱勒——一個雙目失明的聾啞人,她卻表示:“我發現我的生命如此美好。”由此可見,純淨的心靈也是人生中最大的財富啊。挪威劇作家易卜生說過:“錢可以買來藥品,卻買不到健康;錢能買到食物,卻買不到食欲;錢能帶來奉承,卻帶不來信任;錢能買來熟人,卻買不來朋友……由此可見,錢並不是財富的一切啊。

那麼說金錢不就成惡魔了嗎?這種說法也比較片麵,金錢也有天使般溫柔純潔的一麵哦。必要的物質財富是一個人生活的基礎。俗話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萬萬不能,”這句話也有著一定道理。我們隻要有正確的態度,去對待金錢,要讓它變成你駕馭的千裏馬,帶你去追求更高的財富,純淨境界的財富,讓你可以領略更極峰的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