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西夏錢幣
①宋代古代中國鑄幣業較為發達的時期,質量和數量上都超越了前代,這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期。北宋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貨幣以鐵錢為主。北宋後期年號錢才開始真正盛行,幾乎每次改年號就會鑄新錢,錢文有很多種書體。同時,白銀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大量流通。而且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隨後逐漸出現了別的紙幣:關子和會子,而且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此外,記監錢、對子錢、記年錢、記爐錢也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禦書錢堪稱一絕。
②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一開始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行鑄幣,以漢文作為錢文,因此所鑄錢幣大多不精。
③西夏曾鑄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漢文錢,形狀大小和宋錢相似;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西夏的錢幣鑄製精整,文字秀麗。
④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經統治了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因此所鑄錢幣種類繁多,不但用銅錢外,也用紙幣,都用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到南宋很大影響。
元明清錢幣
①在元代,紙幣逐漸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銅錢的地位逐漸降低,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也逐漸上升。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所以鑄行一些小型的廟宇錢、供養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②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朝初期隻用鈔不用錢,到了後來才改為錢鈔兼用,但是明代一共隻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明代白銀已經成為了法定流通貨幣,小交易用錢或鈔,大交易多用銀。明代一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忌用“元寶”,統稱“通寶”。
③清朝貨幣主要就是白銀,小額交易一般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采用模具製錢,到了末期則仿效國外,采用機器製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也鑄造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紙幣如何產生
紙幣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一種貨幣形式,而世界上的第一張紙幣,就是出現在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商人使用的一種“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之一。根據大量的文物考證和文獻記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今起碼有4000年的曆史,從原始貝幣到刀幣、布幣、蟻鼻錢、圜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我國鑄幣業的文化發展可謂是源遠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世界貨幣史上的一大風水嶺。錢幣界有人覺得我國紙幣的起源應該追溯到唐代憲宗時的“飛錢”和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漢武帝時期因為長年和匈奴開戰,國庫極為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白金幣”和“三銖錢”(用錫和銀鑄成的合金幣)的基礎上,同時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的“白鹿皮幣”,也就是采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左右,周邊彩繪,每張皮幣當時定值40萬錢。但是其價值遠遠超過了皮幣的自身價值,所以“白鹿皮幣”也隻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來用,並沒有真正用於流通領域,所以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紙幣,隻能說是紙幣一種趨勢。“飛錢”出現於在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一次性帶上大量銅錢很不方便,於是可以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麵記載著錢幣和地方的數目,然後憑借這個憑證可以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也就是“飛錢”。“飛錢”實質上隻能算一種彙兌業務,其本身並不參與流通,沒有行使貨幣的職能,所以真正意義上也不能算是紙幣。一直到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出現的“交子”才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北宋時期出現紙幣並非偶然,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宋代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商品流通需要大量的貨幣,但是當時銅錢短缺,無法滿足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四川地區通行鐵錢,但是鐵錢值低量重,使用起來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中錢13斤,大錢25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還要用車載。所以客觀上就需要一些輕便貨幣,這也是四川地區最早出現紙幣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製國家,但是並沒有統一全國貨幣,存在著幾個貨幣區,互不通用,各自為政。當時有4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鐵錢,13路專用銅錢,河東、陝西則銅鐵錢兼用。每個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避免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金、夏、遼的攻打,賠款和軍費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此類財政赤字。種種原因就造成了紙幣——“交子”的出現。
交子最初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一種專們服務於攜帶巨款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可以將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將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麵上,然後交還給存款人,當存款人再次提取現金時,每貫需要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也就是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就是“交子”。這時的“交子”,隻是一種取款和存款憑據,並不是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大力發展,“交子”的使用範圍也逐漸擴大,很多商人聯合起來,成立專營兌換和發行“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全國各地設交子分鋪。因為交子鋪戶誠實守信,隨到隨取,而且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黑紅間錯,隱作記號,親筆押字,其他人很難偽造,因此“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出現大額交易,為了避免搬運鑄幣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情況也日益增多。正是在這種反複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經營交子鋪戶的人在經營中發現,隻需要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對“交子”的信譽有所威脅。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格式和麵額的“交子”,這樣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就湧向市場。這種“交子”可以說就是鑄幣的符號,也就是真正的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私下發行的“私交”。
但並不是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恪守信用,守法經營。有一些貪得無厭、惟利是圖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停止營業,閉門不出;或者挪用存款去經營其他買賣,失敗而破產,這樣所發“交子”就無法兌現。一些存款者取錢而無法取出時,一般就會很容易出現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懲治了一些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終於得到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對於印製過程嚴格監控。這就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法國(1716年)、美國(1692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將近六七百年,所以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狀上是模仿民間“私交”,同時加蓋本州州印,隻是填寫的金額文字不一樣,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不等,並且規定了流通範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十貫和五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五百文和一貫兩種。規定分界發行,發行額也有限製,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總共發行了1256340貫,備本錢360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準備金幾乎占到發行量的28%。“交子”也基本上隻在四川境內流通,後來雖在河東、陝西有所流行,但不久就被廢止。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用“錢引”代替“交子”,用“錢引務”代替“交子務”。除福建、四川、湖廣、浙江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都改用“錢引”。後來四川在大觀三年(1109年)也改交子為錢引。“錢引”同“交子”的最大區別就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印刷、紙張、印鑒和圖畫都很精良。但“錢引”不許兌換,不置鈔本,隨意增發,所以導致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甚至隻值現錢一百文。
“交子”的出現,彌補了現錢的不足,便利了商業往來,這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版畫史上、印刷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於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再富也不可以富孩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汽車、電動車、摩托日益開進千家萬戶。每天早晨或傍晚的校門口,都成了熱鬧的“街市”:清晨,孩子們個個差不多輕裝上陣,跳下電動車,摩托,鑽出汽車,然後接過爺爺奶奶、家長們遞上的牛奶、點心、書包……邊吃邊走進校園;傍晚,爺爺奶奶、父母們一見孩子,急忙迎接出校,一手接過書包,一手又忙不迭地送上飲料、水果、點心……,孩子們則慢悠悠上汽車,或跳上摩托等,歡快而去……
很多青少年長期享受生活的優待,以致於“五穀不分,四體不勤”,心中無視他人,惟有自我,頤指氣使,集嬌氣、霸氣於一身。而且得之容易,享之奢靡,棄之如草芥,沒有體驗到委屈、貧寒、磨難和饑餒後產生的責任感,因而變得不近人情,極為冷漠。在麵臨挫折時,或是驚慌失措,或是束手無策,或是怨天尤人;在麵對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時,毫不猶豫又理所當然地選擇自我利益……這正應了大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的一句話:“過分的愛雖然是一種很偉大的情感,但卻會使子女遭到殘酷的毀滅。”
因此青少年從小就應該養成勤儉節約地習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一種美德。青少年若是從小養成的勤儉節約美德,自己必將終生受益。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家長更是我們的第一任教師。現在的青少年,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對自己寵愛有加,有求必應。甚至一些青少年這樣認為,反正現在生活富裕了,也沒必要再去勤儉節約了。甚至有一些孩子認為,父母小時候吃苦是沒有辦法,難道自己也非要吃苦。這樣很多青少年就養成了鋪張浪費的壞習慣。還有一些青少年看見父母比較浪費,自己也就跟著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