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錢為何物
貨幣的由來
想要學會理財,首先就應該先認識錢,對錢的由來有一個了解。
提起錢,每個人都熟悉它,作為貨幣交換的載體,錢可以說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當前人們用錢來滿足一切物質需求,錢可以說是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每個人都需要通過工作來賺錢,現代人找工作的目標與夢想就是高工資。
錢的起源又從何而來呢?這恐怕大多數人就說不清楚了。
其實,錢的來源實際上是從上古時期,母係社會所開始。
錢出現的最早形式是貝幣。在公元前大約3000多年前,人類還處於母係氏族社會。那個時期以母係血緣關係為紐帶。婚姻形式基本都是群婚。由於實行外婚製,丈夫和妻子分居在各自的母係氏族中,婚姻生活主要采用丈夫走訪妻子的形式,子女和母親住在一起,屬母方氏族,財產和世係繼承都是母係。到了母係氏族繁榮期,由於偶婚的出現以及逐步鞏固,丈夫開始遷至妻方氏族隨妻居。所以女權在當時至高無上,主宰著一切事情。
人類最初對自身的認識是簡單的、直觀的,由於生命的誕生,使那個時期的人們對性器官非常敬畏、非常崇拜。一般母係氏族首領的脖項上,都帶著一串串用“貝”穿起來的項鏈,其實就是人類始祖的女性們對性器官的一種頂禮膜拜。
“貝”是什麼?在現代人的眼裏,貝隻是海洋中的一種生物,一種在當時人類氏族社會被當作為錢使用的物品。但在當時,“貝”卻是女性生殖器的圖騰,這是人類生命誕生的地方,是人類能夠繁衍生息的聖物。在中國象形文字的最初,“貝”其實就是女性兩條大腿中間的生殖器官。人類在遠古時代的時候,不斷在和大自然做著殊死卓絕的鬥爭,生存條件特別惡劣,生命被看成是上天賜予的最為寶貴的恩賜,於是,誕生了人們對性器官的敬畏和崇拜。而在當時,母親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這樣,酷似女性生殖器的貝,也就自然成為人人喜愛的聖物。
從貝到貨幣,主要是經曆了一個母係氏族首領賜予到禮品交換的過程。用數顆“貝”穿在一起謂之“貫”,母係氏族首領將這些“聖物”戴在自己的脖子上,祈求得到上天的護佑。同時,當氏族成員生殖繁茂、狩獵豐厚或與外族征戰有功時,氏族首領就會從自己的項鏈上,摘下一枚“貝”賞賜給有功的下屬。得到“貝”的下屬,會感到特別光榮。她可以用這枚“貝”作為禮物,送給自己喜歡的人,或者以這枚“貝”換取石斧、獸皮、食物等物件。隨著物質的漸漸豐富,氏族之間的交換也愈加增多,“貝”就起到了貨幣的功能,成為日常生活中交換的一種可靠信物,這也就是錢的起源。
縱觀中國的文字,但凡與財富和錢有關的文字,都是“貝”字旁,如:“販”、“賺”、“賊”、“財”、“貨”等,這些文字的起源,其實都在於這個“貝”字,猶如所有的人,都是媽媽所生一樣。後人延伸的“寶貝”一詞,青少年現在理解起來也就不困難了吧。
貨幣的六大變革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貨幣的使用曆史長達四千年之久。我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有著六種重大的變革:
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這個期間,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七國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係,即:環錢、刀幣、鏟幣、楚幣(蟻鼻錢、爰金)。
秦朝一統中國以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秦朝統轄的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全國範圍內通行圓形方孔秦半兩錢,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重量懸殊、形狀各異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無序向規範統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貨幣形狀,一直沿用到民國初期。
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我國的漢字中,凡是和財富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我國最早的貨幣就是貝。
隨著商品交換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們對貨幣需求量也逐漸增大,貝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代替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轉向人工貨幣的標誌性事件。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逐漸退出了我國的貨幣舞台。
由手工鑄幣向機製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各種原因使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從光緒年間開始,清政府逐漸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銅元、銀元。後來,廣東第一次采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其他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製貨幣的出現,其實就是中國古代貨幣由手工鑄幣向機製貨幣的重大演變。
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誌》記載,劉邦建立西漢以後,允許人們私鑄錢幣。地方勢力和豪紳富商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地方鑄幣權,隻允許中央鑄造,五銖錢出現。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發行、鑄造的統一管理,這是我國古代貨幣由地方鑄幣轉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鑄幣權收歸中央,曆代鑄幣都由中央直接經管。對經濟發展和穩定各朝的政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因為鑄錢的銅料比較緊缺,北宋政府為了彌補銅錢的不足,開始在局部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有二十五斤八兩那麼重。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甚至需要付出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於是四川地區最先采用紙幣交子。交子的出現,其實也就是我國古代貨幣由金屬貨幣轉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更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一般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四銖”、“五銖”、“半兩” 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下定決心改革幣製,廢除了輕重不一的曆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了“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製,錢文開始不標出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元寶、通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從此以後中國銅錢不再使用錢文標重量,都以元寶、通寶相稱,並且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過程
我國貨幣不但曆史悠久而且還有這很多種類,並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每個諸侯國都實行著不同的貨幣政策:在不同地區使用形製各異的環錢、布幣、刀幣。秦始皇一統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形製就是環形。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逐漸成為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商代錢幣
在商代的時候,貝殼作為貨幣已經開始使用,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漸發展,天然貝殼已經無法供應貨幣的需求,於是出現了人工貝幣,如蚌貝幣、骨貝幣、石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銅質的金屬貝幣。
先秦錢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已經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各地區因文化和社會條件的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黃河流域的布幣、楚國地區的蟻鼻錢、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和齊燕地區的刀幣。
秦漢錢幣
①秦朝一統天下以後,廢除了六國的刀幣、布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使用,我國古貨幣的形態至此固定下來,並且一直沿用至清末。
②漢承秦製,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用其重量來命名,但名稱與重量逐漸不符合。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五銖、三銖、半兩。
③西漢末年,王莽攝政以及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製,在短短的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製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因此幣製改革最終失敗。
④東漢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五銖錢。
三國魏晉南北朝錢幣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範圍逐漸減小,且幣值不一,形製多樣,出現了重物輕幣的情況。
①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貨幣政策一實物為主,魏明帝時期恢複使用鑄行五銖錢,形製與東漢時期五銖極為相似。東吳和蜀漢多實行大錢。蜀幣主要有:直百、直百五銖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二千、大泉當千、大泉五百等。
②西晉成立以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同時使用穀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到了後來逐漸出現五銖小錢,因為是由沈充所鑄,因此又稱:沈郎五銖。
③到了十六國期間,成漢的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十分動蕩,導致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鑄幣逐漸歸於正統,向年號錢製過渡。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
①隋朝的建立,再次讓中國混亂的貨幣歸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而且禁止舊錢流通。
②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紀重紀值的錢幣從此消失,代之的是寶文幣製(主要是重寶、元寶和通寶)。開元通寶是三百年唐朝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元重寶、乾封重寶、建中通寶、大曆元寶、鹹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得壹元寶、順天元寶等。
③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特別嚴重,改朝換代就像走馬觀花,各國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同時削弱其他國家的實力,開始大鑄錢幣,因此錢幣雖多,但質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