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功成身退
一個老牧民講,某天他在山上放羊時,突然遭遇風雪襲擊,羊群驚散。
正當他忙於攔堵時,一隻狼猛撲過來,叨起一隻羊羔,到口後迅速跑掉。
狼的這一功成即退的法則運用在生活中自然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實惠。然而能舍棄眼前眾多誘惑,獨善其身,急流勇退,自古以來,能有幾人。
滅吳之後,越王勾踐率兵北渡淮河,與齊、晉等諸侯會盟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同時納貢於周,周元正派人賜勾踐袞冕、圭壁、彤弓、弧矢、命為東方之伯。越軍橫行於江淮之間,諸侯見其勢大,盡皆悅服,尊越為霸,成為春秋、戰國之交爭雄天下的強國。範蠡因謀劃征伐之大功,官封上將軍。
越王勾踐班師回越後,君臣設宴慶功。樂師作《伐吳》之曲,曲中有詞讚文種、範蠡之功,群臣大悅而笑,勾踐卻麵無喜色。範台觀察到了這一細微末節,立刻引起了深深的思索:勾踐為了滅吳興越,不惜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而今如願以償,功垂名就,他便不想歸功於臣下,猜疑嫉妒之心已見端倪。大名之下,難以久居。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後恐無葬身之地。
次日,範蠡拜見勾踐,說道:“臣聞‘主辱臣死’。二十年前大王受辱於會稽,臣之所以不死,隻是為了隱忍一時而使越國強大,如今吳國已經滅亡,如果大王能赦免臣於會稽當誅之過,我願辭官,退隱於江湖。”
勾踐聞此,浮想聯翩,神情淒然,沉吟了一會,說道:“寡人依賴先生的力量,才有今天。如果先生留在我身邊,我將與您共享越國;倘若不遵我言,您將身死名裂,妻子為戮!”
範蠢輔佐勾踐多年,對他的心胸比較了解,對於宦海的沉浮、世態的炎涼也有深刻的認識。所謂“共享越國”純係虛語,關鍵的時刻,頭腦應該清醒,於是他斷然地對勾踐說:“君行其法,我行其意。死生唯王,臣不顧矣。”
當晚,範蠡不辭而別,攜帶家眷私屬和輕寶珠玉,乘著一葉扁舟,涉三江,入五湖,輾轉來到齊國。
越王發現後愀然變色,召來文種,問道:“可以追得上嗎?”文種回答說:“範蠡有鬼神不測之機,恐難追也。”
文種回府後,有人送給他一封信,展開方知是範蠡的親筆信。信中寫道:“您還記得這樣一段話嗎?‘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忍辱妒功,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先生如果不及早離開,災禍在所難免啊!”文種看罷,送信之人已不知去向,心想範蠡跳出是非之地時,還能想到與他風雨同舟的老友,也不枉當年三戶知遇之情啊。但是,他仍然認為範蠡思慮似乎過多。
勾踐稱霸之後,並不行滅吳之賞,而且與舊臣日漸疏遠。文種想起範蠡之言,如夢初醒。假托有病,不複上朝理政。不料,樊籠業已備下,再不容他展翅起飛。因為勾踐素知文種的才能,以為滅吳之後再無所用之,又恐他一旦為亂,無人可製,這時又有人誣告文種圖謀作亂,於是勾踐賜給文種一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寡人僅用其三便已滅吳,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請去追隨先王於地下,去實行餘法吧。”文種取劍視之,劍匣上有“屬鏤”二字,知是夫差賜子胥自殺之劍,一腔悲憤之情湧上胸來,仰天長歎,無可奈何,引劍自刎而亡。
後人評論說:“文種善圖始,範蠡能慮終。”又單讚範蠡說:“始有災變,蠢專其明,可謂賢焉,能屈能伸。”從文種、範蠡二人的不同結局看,可見範蠡觀一葉落而知秋至的遠見卓識,確非一般智士可比。
範蠡由五湖而泛海,北上來到齊國,變名更姓稱為鴟夷子皮。他與兒子們耕作於海邊,苦身戮力,父子一同治理產業。沒有多久,由於經營有方,家產竟然多達數十萬。齊國人聽說他很有才能,叫他出任宰相。他歎息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這是一般人的極致,久受這樣的尊名,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交還相印,將資財分給親友鄰裏,自己隻帶少數幾件珠寶,離開齊都而到了陶(今山東定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