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有勇有謀,絕頂機警(1)(3 / 3)

他對此苦苦思索,最後他來到多倫多《環球郵政》報社資料室,從那裏借了一份畫冊,其中有加拿大的一家銀行總裁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開始畫起來。

他畫完了像,然後放在相框裏。畫得不錯,對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樣才能交給對方呢?

他在商界沒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見是不可能的。他也知道,如果貿然與對方約會,他肯定會被拒絕。寫信要求見對方,但這種信可能通不過這位大人物的秘書那一關。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對人性略知一二,他知道,要想穿過總裁周圍的層層阻擋,他必須投其對名利的愛好。

他決定采用獨特的方法去試一試,即使失敗也比主動放棄強,所以他敢想敢做。

他梳好頭發,穿上最好的衣服,來到了總裁的辦公室並要求見見他,但秘書告訴他:事先如果沒有約好,想見總裁不太可能。

“真糟糕,”年輕的藝術家說,同時把畫的保護紙揭開,“我隻是想拿這個給他瞧瞧。”秘書看了看畫,把它接了過去。她猶豫了一會兒後說道:

“坐下吧,我就回來。”

她馬上就回來了。“他想見你。”她說。

當藝術家進去時,總裁正在欣賞那幅畫。“你畫得棒極了,”他說,“這張畫你想要多少錢?”年輕人舒了一口氣,告訴他要25美元,結果成交了。(那時的25美元至少相當於現在的500美元)他敢於另辟蹊徑,在采取行動前研究市場,認真估計第一筆生意後的事,他成功了。還有,他不害怕去做那些“做不了的事情。”另辟蹊徑也是一種創新。

創新,已成為全球企業當前最重要的經營課題。在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生命周期短、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不創新,就滅亡。”

“不創新,就滅亡”,是美國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說的,他說這句話的原因是由於他停滯不前,不去創新,導致了公司的失敗。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老福特,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他搞汽車工業為什麼能一下子就脫穎而出呢?因為他最了解當時美國農村的情況:地廣人稀,需要農用客貨兩用車。那時候道路狀況不好,農民的文化水平又不太高,農民需要的是操作簡單、堅固耐用並耐得住顛簸的汽車。所以他結合這個特點,生產出了操作簡單、結實耐用、價格低廉的“T”型車,迎合大多數人的需要,很快,福特汽車占據了世界汽車市場的68%的份額。

在這個過程中,老福特不斷創新,當時其他製造汽車的廠家的工人都是每天工作10個小時,每天3美元。他卻推出“8小時工作製”,“每天5美元”,這表麵上對公司的原始積累很不利,但是卻吸收了很多熟練工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他還發明了“生產流水線”,並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管理”這一管理理論。當時可以用富可敵國來形容福特家族。但是,後來老福特的創新就開始教條化了。到20世紀20年代時,美國社會進入了大眾化富裕時代。老福特是農民的兒子,他認為應該堅持勤儉生活,“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他還在拚命似地生產“T”型車,強調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可是美國人已經不需要這種車了,因為道路已經修好,人們開始要求車子速度快、造型美觀、具有個性化。

隨著時代變化,消費者希望轎車品種多、款式新並且節能。福特汽車公司的產品不僅顏色單調,而且耗油量大、排廢量大,完全不適應日益緊張的石油供應市場和環保要求。

小福特建議老福特推出豪華型轎車,但老福特拒絕了。

而此時通用汽車公司和其他幾家公司則緊扣市場需求,製定正確的戰略規劃,生產節能省耗、小型輕便的汽車,在20世紀的石油危機中,躍然居上,使福特汽車公司瀕臨破產。

老福特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判斷錯誤,轉而根據小福特的意見推出豪華型轎車,但是先機已經失去,直到今天,福特汽車也沒有奪回它昔日龍頭老大的寶座。在這種情況下,老福特用血的教訓總結出:“不創新,就滅亡。”

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保證,而創新又是保持核心競爭力始終處於優勢地位的保證,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創新決定著企業的命運。隻有不斷更新技術、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並進行製度上的改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會不斷地得以提升。

著名的管理顧問詹姆斯·莫爾斯說:“可持續競爭的惟一優勢來自於超越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