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全麵反映過去幾十年智利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與改進活動的發展狀況,解釋這些活動與各種概念間的聯係,並介紹智利政府所推出的各種舉措。為此,本文將智利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與改進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在第一個時期(1980-1990),現行的質量評估架構開始啟動。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學是少數精英才能進入的,主要開展科學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機構;專業學院主要負責培養專業人員,而技術培訓中心則提供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適應的兩年製高等技術課程。〔14〕隨著以教學、本科學位、專業研究和技術培訓為側重點的新建高校的出現,綜合大學的精英觀念日漸式微,傳統的觀念已有所改變。結果,專業學院開始失去它在高等教育係統中的地位,並逐步轉型成為新大學,〔15〕由此專業學院的數量不斷減少。同時,技術培訓中心與大學和專業學院也展開了競爭,它們競相開辦新的技術資格課程以擴大招生。20世紀80年代末期,有22%的學生是在技術培訓中心以外的高校修讀的技術資格課程。此外,各層次高等教育間也展開了激勵的競爭,這不僅撕裂了整個高等教育係統,也使得高校難以繼續開設各種課程。總之,這種模式造就了高等教育係統內部的高度的異質性,但是卻未能提升質量。

與此同時,受到市場觀念的激發,軍政府以學生付費的方式有效地解決了被選擇性高校擋在門外的學生的需求。然而,新成立的高校不顧畢業生未來的就業前景,片麵重視發展那些辦學成本低廉、具有大量申請者的學科專業。因此,政治科學、新聞和心理學等一些學科領域培養出了大批的畢業生。〔16〕技術培訓中心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它們辦學成本高昂,卻又缺乏社會聲譽,因而很難招收到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這使得智利半數以上的技術培訓中心倒閉,由此給勞動力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而且,由於大多數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都就讀於高層次的、具有很高社會聲譽的高校,這進一步導致了高等教育係統內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學生分布的失衡。後來在畢業生就業上再度出現這種狀況,此舉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

總之,在這個時期,以市場為取向的政策滿足了高收入和中產階級群體的高等教育需求,但是這種政策卻沒有能夠保障產業界所要求的畢業生就業能力,同時也造成了高等教育係統的分裂和異質性(Lavados,1994,p.12)。因此,這個時期的政策未能有效提升整個高等教育的質量(Brunner,1991,p.44)。

在第二個時期(1990-1999),為配合國家民主轉型的政策,高等教育委員會和教育部采取了對新成立高校進行許可的務實性舉措。盡管存在某些局限而且法律還不夠完善(後來得到政府的解決),但是這個時期的措施取得了新的進展,培訓了新的人員,並在授予高校自主權上堅持了很嚴格的要求。事實上,一些高校還因未達到要求和不具備辦學條件而被關閉。總的來說,公眾接受了這些舉措,高校和社會對這些舉措的信任度也不斷提升。從這個角度而言,質量保證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我們可以從已取得的經驗中認識到,政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的發揮,隻有在政府工作人員廉正地開展工作,以及這些人與其他部門共事時享有高度的自主權而不屈從政治或政府的壓力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成功。

同時,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個時期質量評估與提升活動最大的問題在於缺乏正式的認證自治高校的機製。但經驗也表明,監督機構需要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唯有如此,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支持。這期間還需解決一些高校在完成初步運行階段後會依法自動獲得自主權的問題,對此最好是適當延長初步運行期,直到它們完全發展成熟。對於一些應得到改進的方麵,可采用監督和公開信息的管理方式。

在這個時期,高等教育係統發生了一些重大的變革,成立了一批新的高校,也有一些大學被兼並。而那些(通過一係列法律程序)兼並專業學院和技術培訓中心的大學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其原因在於,

它們采取了間接性的招生措施,以及通過調整課程結構提供繼續教育機會。進行這種聯合的高校更為關注服務質量問題,並積極參與落實第三個時期所製定的各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