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黃河假潮之謎(1 / 1)

黃河是我國的第二長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河,它流程長達5464千米,年徑流量可達574億立方米,被稱為我國的“母親河”。在我國地圖上,這條蜿蜒曲折的長河宛如一條貫穿東西的大動脈。這條長河每年要經過兩個汛期,春季溫度升高時,冰雪融化,水量增大;夏季,流域內的降水增多,流量會劇增。不過,黃河也會出現“假潮”現象,在主河道內,河水驟然陡漲,濤聲震天,遠看河水如千軍萬馬咆哮而來,威勢與汛期相比絕不遜色。對於“假潮”現象,幾十年來,人們一直把它叫做“蹦溜”,就是說“突然間蹦跳起來的大溜”,很形象地說明了假潮的特點。有一年,突如其來的“蹦溜”竟然把一艘停靠在河口堤壩旁的500噸位的抽水船衝出3千米遠,人們見到此情此景,無不目瞪口呆。可那威力無比的“蹦溜”隨後又把一艘停靠在壩頭的15噸位的單機木船也擲拋到了堤麵上。

這些親眼目睹過“蹦溜”的人便到處傳說有一條從大海深處遊來的蛟龍正在疏浚河道,一些膽小的人還說出現“蹦溜”暗示著年內可能會有洪水或地震等災害。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為了穩定人們的情緒,政府專門組織了技術人員,開始對“假潮”期間的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進行觀測,還密切注視水情變化,以掌握“假潮”的變化規律。經過長期的密切觀測,技術人員發現“假潮”在每年的1~3月份及11~12月份發生的機會最多。

2007年11月18日,黃河利津水文站監測到了1440m3/s的當年最大“假潮”流量。根據利津站的曆史記錄,當地“假潮”多出現在10月份,可是在2007年,10月卻很少出現“假潮”,反而在11月頻繁發生,而且“假潮”出現的流量級也比往年有所加大,這一切引起了技術人員的高度重視。

由於“假潮”總是來去匆匆,時間很短,難以預測。所以,利津站對此作了周密安排,以在“假潮”發生時能夠及時進行觀測。18日中午,水位突然開始上漲,此時正是技術人員的午餐時間,但他們立刻丟下了碗筷,立即進行搶測。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測驗,終於測到了當年最大的“假潮”流量。但對於“假潮”形成的原因,技術人員卻還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

黃河出現“假潮”現象可能與黃河水質中泥沙的含量和河水的流速有關。據專家分析,當河水中泥沙含量較大而流速較小時,泥沙就會快速下沉,並在河道內逐漸形成一種河道斜坡,阻住河水的去路,使得河道中流向下遊的水量大大減少,而來自上遊的河水不斷湧入,這樣河水發生層層堆疊,黃河流水就會逐步高漲,引起“假潮”現象。不過,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黃河的“假潮”現象,在最近幾十年內比較頻繁出現,而在更早一些的曆史上則幾乎沒有發生過。因此,這種現象與幾十年來人們對於黃河兩岸自然植被的嚴重破壞和對黃河的長期無序開發以及亂排亂放等行為大有關係,這些行為無不威脅著我們的母親河,如不及時進行綜合治理,勢必會影響沿黃河地區乃至全國的工業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或許“假潮”現象就是母親河為我們發出的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