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智商=成功”。現在不少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缺乏“巔峰體驗”,原因是沒有全力以赴去做某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美國心理學家麥克裏蘭提出“成就需要理論”。其要點為:
(1)具有高度成就動機的人的數量和質量是最寶貴的資源;
(2)具有這種高度成就動機的人是可以培養的。大學裏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有強烈的成就動機,有了它,就擁有三種最重要的東西: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就不會去網絡遊戲中尋找成就感。
現在有兩種人才:普通型(P)和特長型(T)。理想的情況是將二者結合起來,即日常的學習、工作無差錯,合於規範,又在某一兩個方麵形成自己的特色,從而建立自己的信譽。信譽是將高成就動機需要轉化為現實成功的關鍵。如果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能夠找到自己的特長並創造條件把它發揮出來,就能夠逐步贏得自信,取得成功。
五、大學生要正確麵對挫折
挫折,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解釋為失敗,失利。《辭海》的解釋為:失利,挫敗。在社會心理學中,挫折是指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由於遇到障礙和幹擾,其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的一種情緒狀態。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在麵對挫折時多表現為失常、失控、孤獨、焦慮、厭倦等。挫折使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所謂自卑心理,是個人某些生理、心理方麵缺乏自信及其他原因(如智力、能力欠佳等)而產生的輕視自己的心理,自卑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積極心理》[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P256)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要意識到真正站在頂峰的總是少數人,因此成功感總是相對的。人生難免有很多挫折。麵對挫折,必須做到:
1.重視自己,接納自己
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就不能真正的發展自己。
2.要有一個正確的行為模式
集中精力去幹你手頭的事並盡力幹出最好的結果;當在這個問題上無進展時,要有一種補償能力,開辟新的領域;當你處在下滑階段時,一定要穩住。一個人受挫之後,通常情緒惡劣,產生煩惱和失望,容易意氣用事,導致意識模糊,從而受到新的挫折,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受挫時一定要保持沉著和理智,即“平常心”。因為有競爭就有勝敗,無論如何都要輸得起。
六、大學生要克服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是認知一致性理論的一種,它最早由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來的一種理論。在費斯廷格看來,所謂的認知失調是指由於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的不舒服的感覺。費斯廷格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歡的人一起郊遊或不理睬與你有過節的另一個人。但有時候態度與行為也會出現不一致,如盡管你很不喜歡你的上司誇誇其談,但為了怕他報複你而恭維他。在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時候,常常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緊張。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以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以戒除網絡遊戲成癮為例,你很想戒除網絡遊戲成癮,但當你的好朋友請你玩網絡遊戲的時候你又玩了一次,這時候你戒除網絡遊戲成癮的態度和你玩網絡遊戲的行為產生了矛盾,引起了認知失調。
社會學中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麵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其中有兩個重點或難點:一是認知成分,即所謂人們的思維、態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斷,即所謂邏輯推理是否正確。這兩點同時又是產生失調的原因。隨著認知失調的不斷增加,一個要求減少和消除失調的壓力就越來越大。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減少大學生由於戒除網絡遊戲成癮而引起的認知失調:
1.改變態度
改變自己對戒除網絡遊戲成癮的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我喜歡網絡遊戲,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認知
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網絡遊戲讓我放鬆和有成就感,有利於我的健康)。
3.改變認知的重要性
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放鬆和有成就感比擔心沉迷網絡、無所事事更重要)。
4.減少選擇感
讓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作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學習和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壓力,我隻能靠玩網絡遊戲來緩解,別無他法)。
5.改變行為
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衝突(我將再次戒除網絡遊戲,即使別人請我去玩也不再玩)。
七、大學生要培養有效的壓力管理
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會使人們的觀點、態度、希望也隨之變化,在這個快節奏、高效率、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社會中,人們常常會受到內外環境的強烈影響,出現情緒上波動和生理上變化,從而產生心理壓力。
對於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來說,各種壓力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他們,而且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學習、生活產生著消極的影響。大學生迷戀網絡遊戲的主要原因是逃避問題和排解壓力的一種不良的應對方法,所以,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應該從問題和困難中學習有效的化解方法,以從容的心態麵對各種壓力,就不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網絡遊戲,圖6-6反映壓力引發的惡性循環過程。
大學生有效壓力管理的方法
1.確保心情舒暢
必須思考清楚,對於你和家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並盡一切努力去實現它。在這方麵所取得的盡管是微不足道的成績也會令你心情舒暢。
2.尋求朋友和親人的安慰
如果麵對困難,你感到孤立無援,那你應該尋求朋友和親人的安慰,與朋友的一次很短暫的電話交談,遠勝於服用一包鎮靜劑。
3.消除壓力產生的根源
如果你意識到與同學的衝突和學習中的難題令你沮喪,不妨努力與大家搞好關係,精誠合作。
4.學會從煩惱中抽身
當碰上無所事事的時候,排隊吃飯、坐車或是等人,一旦麵臨心理壓力,上述情況都會加重緊張情緒。這時一定要從煩惱中抽身而出,想點別的事情。
5.審視自己的居住環境,盡量避免紅色和黃色
紅色容易使人興奮,刺激延續緊張狀態的激素分泌。黃色的居住環境易使人脾氣急躁。顏色柔和(如淡藍色)最易穩定情緒。
6.同好友討論自己遇到的難題
不要吝惜與知心朋友促膝長談的時間,傾訴苦惱後,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7.學會傾聽
任何時候都不能自認為已經完全領會了對方的意圖,唯有仔細傾聽才不會產生疑問,從而及時遠離諸多的不快與衝突。
8.合理安排學習計劃
如果心情煩惱是因為時間不夠造成,不妨放下手頭的事情,合理安排一下學習計劃,哪怕是每天清晨早起15分鍾也行。
9.試著為你的生活添加一些笑聲與幽默
與同學一起欣賞令人捧腹的喜劇電影是個不壞的主意。
10.音樂是非常有效的心理療法
多聽音樂有助於培養開朗的性格。
11.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良好的身體素質是戰勝心理壓力的基礎。
大學生可以采取下列的方法舒緩情緒,排解積累的壓力:
1.麵對現實
現實生活是極其複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對自己有所要求。但是這種要求應該建立在實際的、力所能及的基礎上。有些大學生之所以感到在生活和學習中受到挫折,往往是因為自我目標難以實現,就感到自卑失望,過高的期望隻會使人誤以為自己總是失敗者而終日憂鬱。有些大學生是“完美主義者”,對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目標,客觀地評價事情、評價自己,在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同時,擁有一顆坦然麵對成功與失敗的平常心,才能使自己心情舒暢。另一方麵,每個人又都有各自的性情、品格,別人不會都迎合你的意思,就像你自己也未必符合別人的要求一樣。對別人的要求越高,自己的不滿情緒會越大。如果對別人的要求較低的話,那麼稍微符合你的願望,你就容易得到滿足。所以,網絡遊戲成癮大學生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別人。
2.宣泄法
宣泄法是一種將內心的壓力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擊和破壞的方法,通過宣泄內心的鬱悶、憤怒和悲痛,可以減輕或消除心理壓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潰,恢複心理平衡。“喜怒不形於色”不僅會加重不良情緒的困擾,還會導致某些身心疾病。因此,對不良情緒的疏導與宣泄是自我調節的一種好辦法。不過這種宣泄應該是合理和適度的。簡單的打打砸砸,吼吼叫叫,遷怒於人,找替罪羊(父母、朋友、同學),或發牢騷、說怪話等都是不可取的。宣泄應是文明、高雅、富有人情味的交流。有人說:“一份快樂由兩個人分享會變成兩份快樂;一份痛苦由兩個人分擔就隻有半份痛苦。”如果把自己的煩惱、痛苦埋藏在心底裏,隻會加劇自己的苦惱,而如果把心中的憂愁、煩惱、痛苦、悲哀等向你的親朋好友傾訴出來,即使他無法替你解決,但是得到朋友的同情或安慰,你的煩惱或痛苦似乎就隻有半個了,這時你的心情就會感到舒暢,該哭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哭一場,釋放積聚的能量,調整機體的平衡,心中的不良情緒將會一掃而光。
3.注意轉移
注意轉移的原理是在大腦皮層產生一個新的興奮中心,通過相互誘導、抵消或衝淡原來的優勢興奮中心(即原來的不良情緒中心)。當與人發生爭吵時,馬上離開這個環境,去打球或看電視;當悲傷、憂愁情緒發生時,先避開某種對象,不去想或遺忘掉,可以消憂解愁;在餘怒未消時,可以通過運動、娛樂、散步等活動,使緊張情緒鬆弛下來;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可使情緒得到緩解。例如,司馬遷慘受宮刑而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歌德因遭遇失戀才寫出世界名著《少年維特之煩惱》。我們應該多接觸令人愉快、使人歡笑的事物。避免和忘卻一些不愉快的事。與其“不懈奮鬥、孜孜以求”,最後“衣帶漸寬”,麵容憔悴,不如瀟灑一些,幹點快樂的事。
八、大學生要努力提高溝通技巧
溝通是人在社會上生存與發展最大最迫切的需要所在。現代大學生,要想有所作為,學會溝通是基本條件。傳統的大學生溝通範圍僅僅局限於那種脫離於社會的“理想化”的溝通方式,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時代呼喚一種動態、開放溝通渠道的產生。現代社會呼喚大學生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以安寧、平靜的心態去迎接激烈競爭的社會浪潮的洗禮。圖6-7介紹的是人際溝通圖。(〔美〕桑德拉·黑貝斯,裏查德·威沃爾,有效溝通[M],華夏出版社,2002:116)
大學生提高溝通技巧的方法:
1.要想協調好人際關係,讓別人接納和喜歡自己,首先要悅納自己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指出:“隻有學會了自己喜歡自己的人才能慷慨和友善地對待別人。”正所謂:己不愛,焉能愛人,己不尊,何談尊人。我們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隻有這樣,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公正、符合實際的自我認識與評價。當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客觀合理時,才會增強自己的信心,克服不必要的自卑心理。隻有通過多與人溝通,才能有利於發現自己的長處,從而有利於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與評價,增強自己的信心,克服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