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學生自身幹預模式(3 / 3)

人際交往是交往雙方積極主動的過程,一方主動而另一方被動勢必造成交往難以正常進行。主動大膽地與人溝通有利於消除膽小、害羞所帶來的交往障礙,因為主動大膽地與人進行交往,能夠鍛煉自己的膽量。隻有大膽地嚐試,主動地參與社交活動,慢慢地才不會害怕見陌生人,那種害羞的心理也會隨之而慢慢被消除。

2.尊重他人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要做到對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微笑,發自內心的微笑是對別人友好、接納、讚同、理解、寬容和尊重,不是皮笑肉不笑的虛情假意;嚴肅對人傳達的則是封閉、冷漠、拒絕、敵對,仇恨等信息。所以,要體現對他人的尊重,就要學會微笑。其次,要認真傾聽。尊重的另一個重要的表現方式是認真傾聽。人際關係學者認為“傾聽”是維持人際關係的有效法寶,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聽他講話”的人。所以,大學生要學會有效的傾聽、聆聽。在溝通時,作為聽者要少講多聽,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最好不要插話,要等別人講完之後再發表自己的見解;要盡量表現出聆聽的興趣和恰如其分的肯定和稱讚,力求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考慮問題,對對方表示關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輕易地與對方爭論或評論。

一般來說,大學生的自尊心都比較強,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別人的原則,不損害他人的名譽和人格,承認或肯定他人的能力與成績。否則,容易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和衝突。堅持尊重的原則,必須注意在態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學,平等待人,講究語言文明、禮貌待人,不開惡作劇式的玩笑,不亂給同學取綽號,尊重同學的生活習慣。

3.學會坦誠待人,體現大學生的良好品格

大學生的自尊心是非常強的,不允許別人輕易地冒犯自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時也要學會忍耐。有些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一點虧也不吃,本來要維護自己的自尊,但往往會適得其反。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在與人交往中學會忍讓,學會妥協,學會寬恕別人,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更高水平的人格風範。大學生個性的多樣化,感覺的“過敏”,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溝通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克製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詞,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

4.要正確處理同學間的矛盾

由於社會交往少、溝通麵不大且置身於一個充滿競爭的學校環境,同學間產生矛盾在所難免,處理不當會對同學的人際關係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正確處理同學間的矛盾對同學間溝通尤為重要。同學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妒忌、背後議論、誤會等方麵。在現實生活中,當某位同學成績優異,或獲得榮譽,或被委以重任(如當班幹部),甚至當他聰明靈活或楚楚動人時,都可能有嫉妒伴隨而來。與妒忌者分享歡樂與榮譽,有助於消除危害人際關係的空氣。成績的取得是與他人的幫助分不開的。取得成績,獲得榮譽時,要注意不要冷落他人,更不要居功自傲,讓大家包括妒忌者在內都來分享歡樂及榮譽。麵對不公議論,要以平常心對待。怕人背後議論,實質上是一種恐懼性情緒反應。產生這種情緒反應的原因大多起因於自尊心受到挫折而一時又找不到擺脫這種挫折感的途徑,被人議論,實際上是天天都在發生的事,對正確的議論,要虛心聽取,對不正確的議論,也可以置之不理。大學生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語言藝術的運用很關鍵。語言藝術運用得好,就能優化人際交往。調動彼此傾談的激情、興趣,從內容到形式適應對方的心理需要、知識經驗、雙方關係及交往場合,使交往關係密切起來。相反,如果不注意語言藝術,往往在無意間就出口傷人,產生或激化矛盾。適度地稱讚對方。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讚美自己的優點。如果我們能夠發掘對方的優點,進行讚美,對方會很願意與你多溝通。但是讚美要適度,要有具體的內容,絕不能曲意逢迎。真誠的讚美往往能獲得出乎意料的效果。青年大學生喜歡爭論,但爭論往往是在互不服輸、麵紅耳赤、不愉快甚至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擊或嚴重的敵意中結束。這對人際關係的有害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大學生要盡量避免爭論,而要通過討論、協商的途徑解決分歧。最終要以“求同存異”的方式,既表明了必要的原則性,又不傷害彼此友誼,不強加於人,相互有保留的餘地。同學間各種各樣的誤會經常會發生。有些誤會本是小事一樁,時間一長也就忘記了。可有些誤會,若不加以說明,會使人牢記在心,如鯁在喉。對於這類誤會,是要設法加以消除的。否則,不僅會影響同學間的團結,而且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會發生不利的影響。造成同學間誤會的原因頗多,如有時是因為我們把別人一些無特定意義的行為當成寓意深長的行為,以致生出種種誤會;有時是因為傳統的偏見所造成的誤會;有時是因為別人的成見造成的;有時是因為某些同學搬弄閑話造成的等等。發生誤會後,如果感到自己受了莫大冤屈便急忙氣急敗壞地到處辯白,可能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會有可能讓大家看笑話。要頭腦冷靜地分析誤會產生的根源,找到症結之所在。對於那些錯怪自己的人,不要懷有怨恨。因為劍拔弩張,針鋒相對不但於事無補,也許還會破壞同學之間的感情,以致於影響同學之間的友誼,造成重大錯誤。

九、大學生自身幹預模式分析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案例

案例:王某,男,21歲,某大學大一學生。有兩次高考意外落榜的痛苦經曆,大學學習負擔很沉重,導致他心灰意冷、無心學習,他認為枯燥乏味壓抑的課程也讓他對學習徹底喪失了興趣。後來便玩網絡遊戲借以解脫,誰知一發而不可收,沉溺於網絡遊戲無法自拔,致使期末考試成績慘不忍睹。想到父母對他的殷切期望,他陷入內疚自責的痛苦境地而備受煎熬,迷失於遊戲的張某幡然醒悟,決定痛改前非,製定了一係列的計劃逐漸擺脫了網癮。

案例分析:

王某網絡遊戲成癮的原因是高考兩次失敗的心理陰影和他所認知的無聊的大學學習造成的。像很多認為大學學習無聊的大學生一樣,他在現實生活中體驗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學業上受到的多次挫折使他嚴重缺乏自信心。而且來自父母殷殷厚望在其心理上造成無形的沉重壓力,這種心理負擔往往沒有合適的發泄空間。日積月累必然會造成其對現實的失望和逃避。此時,具有虛擬性、實時性和交互性特點的網絡遊戲恰好給張某提供一個發泄心理不良情緒的場所。網絡上豐富的資源和快速更新的特性,可滿足其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而在網絡遊戲中所獲得的成功和滿足感可以彌補其在現實生活中的失敗。

在網絡遊戲的虛擬世界裏,大學生不需要麵對現實中的挫折、失敗和各種規則的束縛。能夠做很多現實社會規範所不允許做的事情,比如結婚、殺人、隨意罵人等,大學生不需要接受社會規範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地宣泄自己的情感。網絡遊戲的虛擬現實性和互動性令大學生能夠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去體驗各種不同尋常的“存在”,通過拚殺最後達到勝利的寶座,稱王稱霸。這種滿足大學生成功欲望的遊戲程序,讓他們玩起來過癮,沉浸其中難以自拔。但是,大學生的思想中往往存在一種渴望成功的上進心和對網絡遊戲成癮行為的自責愧疚的意識。這種意識若不加以引導,大學生愈是在現實中對自己的自暴自棄行為不滿,越是向往在網絡遊戲中追求成功完美的角色,因此越陷越深,久久不能自拔。如果加以引導,這種意識就可以轉化為擺脫網絡遊戲成癮重塑自我的強大動力。通過不斷自我暗示一定能戒除網絡遊戲成癮的心理強化作用,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意念,產生敢於麵對現實中的挫折、勇於重塑自我的動力。再輔以科學的生活作息計劃,逐漸增加其上網的自律性。無論是通過請人監督還是自我克製,關鍵都在於培養自律性,如果沒有自律性,一切無從談起。

網絡遊戲之所以能使大學生成癮,是它不斷以各種獎賞的方式給予在現實中遭受各種挫折的大學生以正性刺激,滿足其追求成功的心理,對渴望他人認可尊重的需求。因此,王某便通過自我賞識的方法,逐漸增加現實中的正性刺激,抵消不良情緒的負性刺激,直至現實中的正性刺激超過網絡遊戲所給予的正性刺激後,其興趣逐漸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網絡遊戲成癮便悄然而去了。

自我幹預方法:

1.認清網絡遊戲成癮的危害

目前大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自己的價值,努力學習。不能因網絡遊戲而葬送了自己一生的前程和周圍親友的厚望。因此,必須與網絡遊戲劃清界線。

2.戒除網絡遊戲成癮主要靠的就是自己的意誌力

意誌力是做成任何一件事情的基本人格要素,戒除網絡遊戲成癮就必須樹立我一定能戒除網絡遊戲成癮的強大的自信心,培養自己自律的能力,逐步減少上網次數和時間。

3.科學合理安排上網

(1)控製上網時間

每周最多2 — 3次,每次上網的時間一般不超過2小時,且連續操作1小時後應休息15分鍾。尤其是夜晚上網時間不能過長,就寢前一定要提前回到宿舍,按時睡覺。

(2)限製上網內容

每次上網前,一定先明確上網的任務和目標,把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和內容列在紙上,按需點擊,不迷戀網絡遊戲。

(3)準時下機

上網之前,根據任務量限定上網時間,時間一到,馬上下網,不找任何借口,不原諒自己,不寬容自己。

4.賞識教育

玩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應當知道,遊戲是以賞識教育的方法,使你愛上它的。那麼,我應該賞識自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每當完成之後不妨對自己進行獎勵或暗示,學會為自己加油。比如已經按計劃實行一周,就打會籃球,睡個懶覺等等。

5.請人監督

尋求別人的支持和幫助非常必要,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個人幫助自己克服這個問題。這種支持可來自同學、老師、朋友和家庭,可先向他們講明自己控製上網的計劃,請他們監督;在家上網,把電腦放到家中的公共區中,如客廳。讓大家來監督自己。當網絡遊戲成癮出現時,請他們及時提示,幫助克服。平時的活動,要多與學習好的同學在一起,與他們一起上課,一起自習,一起交流,在他們的帶動和幫助下,有助於淡化網絡遊戲成癮,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

小結:案例中的王某自我拯救的方式值得我們思考,其堅持不懈成功自救的經曆也鼓舞著其他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樹立戒除網絡遊戲成癮的信心。在此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已經從網絡遊戲成癮走出來的大學生能站出來現身說法,幫助成千上萬的同齡人擺脫網絡遊戲的枷鎖。

§§第七章 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的治療方法

成癮的概念來自於臨床醫學中的藥物成癮現象,比如對咖啡因的依賴,多數藥物成癮都是通過中樞神經起作用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生物體的生理活動,並通過心理活動表現出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生理成癮;另一方麵則是心理成癮。

其中心理成癮的影響更大,持續時間也更長,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喚起成癮者的心理渴求。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學者還發現一部分人身上存在著過度沉湎於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並不像飲酒一樣包括藥物的攝入。由此,他們提出了行為成癮的概念。而網絡遊戲成癮就是行為成癮的一個重要方麵。

網絡遊戲成癮與藥物成癮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差別,心理上對網絡的依賴,需要在心理層麵進行治療,應針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年齡、身份等方麵的特點,對這一年齡階段的網絡遊戲成癮者進行研究。現在的大學生屬於網絡時代,伴隨著網絡成長的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和互聯網一起變化、發展、完善,他們在令人羨慕地享受高科技成果時,尚未成熟的身心也同樣受到一些負麵因素的衝擊,“網絡遊戲成癮”正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本章針對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將從心理、家庭、行為和認知四種療法對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