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作為孩子生活的管理者,與孩子相處時間較長,關係較為密切,應加強自己在孩子與互聯網交互作用中的主導地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因材施教,不要期望太高,以減輕子女的心理壓力,並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與接納,以緩解及消除其負麵情緒。父母對待孩子高控製、低溫暖,夫妻關係不和,孩子可能感覺焦慮而不被他們的同伴喜歡。家庭缺少幸福感或父母管教方法不當的孩子,最容易變成網絡遊戲的俘虜。因此,作為與孩子共同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父母,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避免孩子因生活中缺少溫情與關愛而沉溺於網絡遊戲。
三、積極地了解孩子青春期的身心特征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發生巨變的時期,是由兒童轉向成年期的過渡階段,是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的情緒複雜的矛盾時期。
(一)了解孩子青春期心理成熟的標準
關於青春期心理成熟的標準,美國心理學家赫威斯特列舉了10項發展任務,對於青年人來說,可以視為自我心理成熟的標準,也可作為教育與行為目標。
1.能在日常生活中與同齡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應包括同性朋友和異性朋友在內。
2.在行為上能夠扮演適當的性別角色。
3.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容貌。不過分炫耀自己的優點,也不過分掩飾自己的缺點,發揮最大潛能。
4.情緒表達漸趨成熟獨立。凡事不再依賴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與保護。
5.有經濟獨立的信心。
6.能夠選擇適合自己能力和興趣的職業,而且肯努力奮發,為取得該種職業而準備。
7.認真考慮選擇婚姻對象,並開始準備成家過獨立的家庭生活。
8.在知識、觀念等各方麵,都能達到作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標準。
9.樂於參與社會活動,也能在社會活動中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10.在個人的行為導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價值道德標準。
(二)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及應對方法
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1.獨立性增強
隨著自我意識的形成,他們的獨立性急劇增強,他們不再被動地聽從父母的教誨和安排,而是渴望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標準衡量是非曲直。這種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的轉變,對於青少年來說是成長的必由之路。
2.情緒兩極化
青春期孩子情感濃烈,熱情奔放,情緒的兩極性表現得十分突出。他們既會為一時的成功而激動不已,也會為小小的失意而抑鬱消沉。他們情緒多變,經常出現莫名的煩惱、焦慮。有些孩子由於煩躁和焦慮無法排解,就寄托於網絡遊戲,不可自拔。
3.心理上“鎖”
進入青春期,他們結束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童時代,進入了“多事之秋”。此時由於心理的不斷發展,他們的情緒自控能力比孩提時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會掩飾、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出現心理“閉鎖”的特點。過去愛說愛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他們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很少和父母交談,甚至拒絕父母的關愛。
4.心理向成熟過渡
青春期是長大成人的開始,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這一過程對他們來說是漫長而痛苦的。此時,他們既非大人,又非兒童,原來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但新的成人世界又尚未建立。因此,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比如,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滯後的矛盾;獨立意識增強與實際能力偏低的矛盾;渴望他人理解,但又心理“閉鎖”的矛盾。
5.行為易衝動
美國和加拿大學者的最新研究指出,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腦中,負責控製感情和衝動的神經尚未發育成熟,這是他們易衝動的原因。
家長應對方法:
應該說,青少年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1.要理解、接納孩子
孩子出現的一係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製的,此時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否則,隻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2.做孩子的朋友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單純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惱後不是向父母和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母子關係。
四、真正地關心理解孩子
(一)關心孩子由於生活環境的變化而容易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