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通過逐次增加上網時間獲得滿足感;②經常不能抵製上網的誘惑,一旦上網很難下來;③下網後總難以忘記上網時所瀏覽的網頁、聊天的內容等等;④不上網的時候會很難過,並想方設法尋求上網的機會;⑤停止使用互聯網時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如失落感)和不良的生理反應;⑥每次上網實際所花的時間都比原定時間要長;⑦為了上網而放棄或減少了重要的娛樂活動、人際交往等等;⑧有時候,為了上網而放棄了學習和上課;⑨對家人朋友和心理谘詢人員隱瞞了上網的真實時間和費用;⑩將上網作為逃避問題和排遣消極情緒的一種方式;總嫌上網時間太少,不能滿足要求;長期希望或經過多次努力減少上網時間,但未成功。即使上網者沒有達到量表的界定分數,但如果在網絡使用中出現經常不能抵製上網的誘惑,一旦上網很難下來;每次上網實際所花的時間都比原定時間要長;長期希望或經過多次努力減少上網時間,但未成功等主成分表現,應引起重視。也許可以說,上網者很可能進入了成癮臨界點。
8.北京大學生心理谘詢中心上網是否成癮的標準
第一期:“接近成癮期”,有下列明顯特征:每天必上網打遊戲;一放學就進入網吧或回家上網打半小時至1個小時遊戲;回家吃完飯,先要上網打一會兒遊戲再去做作業;每天不上網會有點心神不寧。
第二期:“輕度成癮期”,有下列明顯特征:非常喜歡上網打遊戲或聊天;每天上網打遊戲或聊天約2個小時;不上網會出現焦慮狀態,即緊張、敏感、心煩意亂、坐臥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第三期:“重度成癮期”,具有下列明顯特征:將上網列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上網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網會出現嚴重的焦慮狀態,有的甚至會出現生理上病態反應,如頸背肌肉痛、口渴、咽幹、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頭發脹和肌肉抽動等等。
9.中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治療標準》
陶然說,如果個體長期、反複使用網絡(用於非工作和學習)且表現出如下標準,即可認定是網絡成癮,在症狀上的表現有: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衝動感;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嚴重者會出現衝動、攻擊、毀物等行為。另外下述五條內至少符合一條:①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程度;②使用網絡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製,經多次努力後均未成功;③固執地使用網絡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網絡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④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⑤將使用網絡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陶然認為,過度使用並依賴網絡以致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學習、工作或社交能力)受損者,說明網癮已達到嚴重程度,即達到網絡成癮的嚴重程度標準。如果個體平均每天用於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6小時,且符合症狀標準≥3個月,即為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
陶然介紹說,網絡成癮的軀體症狀主要表現為食欲減退、胃腸功能障礙、營養不良、睡眠節律紊亂以及疲乏無力、心慌胸悶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同時這種過度的持續性上網行為也增加了誘發頸椎病、過敏性疾病等其他軀體疾病的風險;在精神症狀上主要表現為悲觀、沮喪、對未來失去希望等。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成癮患者多共存有其他行為及精神心理問題,如品行障礙和人格障礙等,對於這些青少年來說,除了網癮,他們發生犯罪或吸毒的比率也要高於正常人群,少部分有明顯精神障礙的青少年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如自殺或傷害他人等。
二、判斷網絡遊戲成癮的標準
根據Young博士的調查測評方法,網絡遊戲成癮診斷是:第一,心理上的渴求,一不上網玩就急得不得了,一定要上了網玩了才能得到心理平息;第二,難以控製的上網行為;第三,由於這種失去控製的網上行為導致影響到生活、學習、社會功能。大學生網絡成癮是指大學生花費在網絡上的時間越來越長,不玩網絡就會出現各種軀體不適和情緒障礙的一種社會性現象。大學生獨立性差,自控能力低,如果長期到網吧玩電腦,極易產生上癮的症狀,所以又稱網絡遊戲成癮為“網絡成癮症”。心理醫學專家對“網絡成癮症”患者的描述是,網絡操作出現時空失控,而且隨著樂趣的增強欲罷不能。
三、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的診斷
大學生網絡遊戲成癮是指在上網給大學生的學習、工作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帶來不良影響的情況下,還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之一:(1)總想上網玩遊戲;(2)每當因特網的線路被掐斷或由於其他原因不能上網時會感到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或無所適從;(3)覺得網上的遊戲世界比在現實世界更快樂或更能實現自我。中國大學生網民中,包括在校大學生,網癮人數約占13.2%。網癮包括網絡遊戲成癮和網絡聊天成癮。上網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組成部分,網絡遊戲成癮的大學生其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麵表現具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