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網絡遊戲成癮的診斷(3 / 3)

(一)生理方麵

1.神經衰弱

長時間上網,使大腦長時間持續興奮,而且離開網絡後,仍然對聲音和光線過於敏感,睡眠中常被微弱的聲音或光線驚醒,長期休息不好,導致神經衰弱。

2.頸椎隱痛

上網時總是保持坐姿,持續時間長了,下肢血液循環不良,腰酸腿軟;而且頸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容易受到損傷,隱隱作痛。

3.手心長繭

長期用鼠標,手心與虎口之間長老繭。重者損傷手腕神經,出現握拳無力,手指麻木等症狀,俗稱“鼠標手”,醫學上稱為“腕管綜合征”。

(二)心理方麵

1.孤僻自閉

網癮學生總覺虛擬世界比現實生活更快樂,更能實現自我,現實生活中不願與人交往,脫離群體,脫離現實,性格變得孤僻、自閉。根據卡內基梅隆大學對過度使用互聯網的人的研究以及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下列人格特點:喜歡獨處、敏感、傾向於抽象思維、警覺、不服從社會規範等。Kraut等人(1998年)對73個家庭的169名被試進行了兩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在被試上網的最初一兩年內,過多使用互聯網進行交流會導致他們社會卷入的減少,同時還會導致孤獨感和抑鬱感的增加,從而引起心理幸福感的降低,能夠形成交際心理障礙(李萬兵,2006年)。Turkle(1996年)也發現大學生過度上網交友將導致社會孤立(social isolation)和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但另一方麵,Thompson、Vivien和Raye(1999年)發現,感知到的愉快感(perceived enjoyment)與互聯網的使用頻率之間是正相關。也有研究發現互聯網使用可能讓用戶感覺到安慰和滿足。楊彥春(1999年)發現電子遊戲成癮行為可使患者人格發生明顯變化,變得懦弱、自卑意誌減退、喪失自尊、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崔麗娟,2003年)。Stoll與Turkle在研究中發現,被試因為上網交友而導致社會孤立與社會焦慮(衛根泉,2005年)。中國學者崔麗娟等人(2005年)的研究也表明,主觀幸福感、社會疏離感與對網絡的依賴存在顯著正相關。缺乏麵對麵的社會交往(僅有線上交流的社會經驗)和缺乏統一性的構成(網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礙大學生社會性發展的兩個主要缺點。同時,網絡成癮的大學生“脫抑製化”程度要遠高於非網絡成癮者。

2.冷眼向洋

網絡成癮後,上網時表情冷漠,離開網絡時萎靡不振,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看人看物時,眼睛習慣地微微向上翻,“冷眼向洋看世界”。

(三)社會方麵

1.學習成績差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網癮學生因上網耗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的時間和精力無法保證。無心學習,無精打采,學習成績迅速下滑,最後不得不降級、休學或退學。2004年年底,上海大學81名學生因沉迷網絡,學業無法繼續,被集體退學。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06年對全國13所高校的調查顯示,80%中斷學業的大學生都是由於上網成癮。合肥工業大學2006年的調查也顯示,該校退學的學生中有90%是因為沉溺網絡而沒有修滿學分,還有百餘名學生因為網癮出現成績下降,其中一些學生被降級試讀。中小學生因為上網而逃學、輟學、離家出走的更是數不勝數。大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差,又不善於取舍,沉湎於網上瀏覽而荒廢學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對這個問題不可忽視。

2.經濟拮據

上網時間長,甚至通宵達旦、吃住在網吧,不得不支付高額的上網費。網絡遊戲中,買虛擬材料、裝備更要錢,用學費來上網、偷錢上網的情況時有發生。

§§第三章 大學生與網絡遊戲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改變著信息存儲、加工、傳遞的方式,給人類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變革,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專家在評論和預測互聯網的劃時代意義時說,互聯網“像火一樣改變人類的生活”。互聯網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它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豐富性、廣闊性等優勢,備受大學生的青睞。目前,全國多數高校都已建立了校園網,許多學校在宿舍安裝了寬帶網,校外網吧更是隨處可見,大學生使用網絡已經基本普及。麵對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當代大學生表現出極高的認同度和參與熱情,他們以與Internet有緣的“網絡新生代”自居,課堂、實驗室、圖書館、宿舍等學習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布滿了網絡的觸角,特別是當前網絡遊戲的不斷升級,已經成為部分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據有關報道指出,不少大學生上網的主旋律是玩網絡遊戲和聊天,有相當部分的學生已患上網絡成癮綜合征。如何克服網絡虛擬世界給大學生帶來的危害,避免網絡迷戀,防止“網絡成癮綜合征”的發生,已受到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