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46(2 / 3)

二、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目標和主要任務

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6%,達到406億元;轄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9%,達到21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達到634億元(原統計口徑);財政總收入增長25%,達到73.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達到34.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達到11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達到13956元,淨增160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達到3610元,淨增470元;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增長控製在4%以內;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10萬噸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節能減排控製在省下達計劃以內;城鎮化率新增2.3個百分點,達到31%。主要任務是:

(一)緊盯發展總目標,強勢推進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設

根據國家戰略定位,把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作為重中之重,按照“4466”總體發展思路〔即:開發石油、煤炭、天然氣(煤層氣)、新能源四種資源;建設西峰、長慶橋、正寧周家、環縣沙井子四個工業集中區;發展石油化工、煤炭、煤電、煤化工、天然氣(煤層氣)、新能源六大產業;高起點、高水平建設千萬噸級原油生產、千萬噸石油化工、千萬噸煤化工、億噸級煤炭生產、千萬千瓦級煤電裝機、10-30億立方米天然氣(煤層氣)六大基地〕,進一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步伐。繼續大力引進大型企業集團到我市入駐開發,不斷擴大以油、煤、氣為主的優勢資源勘探成果和產能建設規模,力爭原油產能達到500萬噸,產量達到450萬噸,加工量達到300萬噸。加快煤炭資源勘探開發步伐。確保劉園子礦井建成投產,加快核桃峪、新莊和甜水堡1號、2號煤礦建設進度,開工建設馬福川煤礦。積極推進正寧、環縣、西峰熱電聯產、環縣風電等項目前期工作。

(二)全力打造工業集中區,積極發展地方工業

目前,全市得到省上批複或即將批複的工業集中區將達到17個。按照全市工業集中區發展目標,用5至10年時間,重點培育長慶橋、西峰兩個工業集中區,使其晉升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正寧周家、環縣沙井子、慶城驛馬三個集中區晉升為省級工業集中區,建成市級重點工業集中區4個,縣級工業集中區8個。為實現這一目標,從今年開始,將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入駐率納入縣、市目標考核範圍。市上將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入駐。地方工業是重要的支柱財源,市上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圍繞農產品資源優勢、能源資源優勢和重大項目建設做大做強一批地方工業企業,實現地方企業的重點突破。

(三)切實強化“兩大”基礎支撐,努力破解“瓶頸”製約

一是大力推進能源戰略安全大通道建設。按照全力構建以民航、鐵路、主幹公路、地下管道和輸變電網為主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框架,逐步實現與境外交通大動脈全麵對接的大交通構想,2011年確保慶陽機場改擴建工程、西平鐵路、西長鳳高速公路、寧長二級公路、西氣東輸二線慶陽支線建成投運,雷西高速公路加快建設進度,力爭銀西高速鐵路慶陽境內段開工建設,並爭取實施一批通鄉油路、通村公路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同時,各煤炭開發企業從今年開始著手規劃和建設礦區與主幹公路、鐵路的連接通道。二是加快水資源開發步伐。按照“立足當地、外調內挖、節約為先、‘三水’統籌、多措並舉、合理配置”的思路,切實加大水資源開發利用力度。保證揚黃人飲續建、安全飲水項目竣工投入運行,加快揚黃人飲續建向慶城延伸供水、巴家咀泵站更新改造等續建項目實施進度;開工建設揚黃一期維修改造、環縣苦鹹水地區農村飲水安全等工程;啟動小盤河水庫、馬蓮河上遊水質改造前期工作。同時,煤炭開發企業要盡快啟動實施已經確定的供水項目。

(四)著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富民開發,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大力推行旱作節水耕作技術,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能力,確保農業全麵豐收和糧食安全。全麵實施農村和林區公路“通達工程”和“通暢工程”、農村電網升級改造、農村小水、小康農宅建設項目,紮實推進“一城十鎮百村”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率先啟動長(慶橋)環(縣)線城鄉一體化示範工程。加大以糧油、草畜、林果、瓜菜、勞務為主的扶貧富民主導產業開發力度,堅持不懈地推進以“七個百萬工程”為主的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強農民和務工人員技能培訓,規模化、有序化輸轉勞動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五)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保護優先、修複為主、工程整治相結合,增強生態環境對大規模資源開發的承載力。建立國家、地方、企業共同開發資源,共同承擔生態環境治理,共同分享生態文明成果的長效機製,以生態脆弱區為主戰場,開展大規模、持續性的生態文明創建活動。二是不斷強化節能減排約束機製。圍繞建設大型綠色能源化工基地目標,堅持從源頭上落實高消耗、高汙染項目節能減排防控措施,創新以節地、節水、節能為主的綠色環保、低碳低排激勵機製,加大工礦區、工程建築、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的環境治理力度,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探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確保節能降耗減排工作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