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區經濟 11.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一、2010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0年,全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和市委二屆十次全委會議精神,加快實施“四三二一”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六個集中突破”,全市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31.89億元,增長14.5%。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02億元,增長3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766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36元,增長14.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66億元,增長18.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了4.5個百分點。
(二)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基礎條件得到不斷改善。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6億元,增長36%。實施50萬元以上各類建設項目1104項,項目個數同比增加45項,投資總規模648.4億元,同比增加165.9億元,當年完成投資248.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93.5%。基本實現了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56個省市列重大建設項目成投資138.3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07.8%。西平鐵路、天平鐵路、西長鳳高速加緊建設;靜寧至莊浪、涇川至滲水坡、韓店至張家川3條二級公路全麵開工建設。崇信電廠750千伏送出、平涼電廠750千伏輸變電二期、3個110千伏變電站增容改造等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已建成使用。重點預備項目前期工作進度加快,60萬噸煤基烯烴、平天高速、平涼電廠三期、崇信電廠二期和華亭電廠二期等項目完成了初可研和可研報告。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了4個生活垃圾處理、3個汙水處理和3個供水管網改造等項目。
(三)支農惠農力度加大,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全市農業增加值達到50.6億元,增長7.1%。共兌付糧食直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等各類補貼補助資金9.1億元。全市糧食總產達到95.02萬噸,再創曆史新高。果品總產量達到81萬噸,蔬菜產量達到96.57萬噸,牛飼養量、出欄量分別達到103.2萬頭和38.1萬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得到加強,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完成了5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3萬戶農村戶用沼氣,實施人飲工程15處,解決了16.1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四期防護林等生態工程,新修改造梯田26.9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裏。對9896人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
(四)產業開發加快推進,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以靈台、崇信、涇川為重點的煤炭資源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平涼電廠二期、崇信電廠一期、60萬噸煤製甲醇、涇川天纖棉業5萬錠棉紗、大柳煤礦、新安煤礦已建成投產或試生產,邵寨煤礦、周寨煤礦、百貫溝煤礦、海螺水泥二期、亨達印機產業提升改造等重點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原煤總產量達到2300萬噸,發電量達到92.5億千瓦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1.1億元,增長22.1%。狠抓旅遊產業集中突破,旅遊景區開發、品牌打造、宣傳推介成效顯著,全市共接待各類遊客42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68億元,分別增長22.5%和33.3%。出口創彙達到1491.4萬美元,增長48.3%。
(五)重視改善民計民生,社會保持和諧穩定。2010年市政府確定為民興辦的“10件實事”全部兌現落實。重點實施了平涼信息工程學校學生宿舍樓、涇川縣聾啞學校、莊浪縣特殊教育學校、280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4個縣級醫院、8個中心鄉鎮衛生院、90個村衛生室、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靜寧縣博物館文物庫房等項目。年內續建、新開廉租住房6387套31.9萬平方米,竣工廉租住房1715套8.58萬平方米;開工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1.4萬戶74.5萬平方米,建成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550戶。積極構建人口計生和諧格局,進一步加大人口和計生服務工作力度,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7‰以內。新增城鎮就業2.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新農合參合率提高到98.5%,為202.8萬人(次)報銷醫藥費1.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