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44(1 / 3)

第五章 地區經濟 10.隴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

一、2010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0年,麵對繁重而艱巨的地震災後重建任務和“8.12”特大暴洪災害的不利影響,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全麵貫徹落實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總體發展思路,優化發展環境,突出工作重點,創新體製機製,實現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69.4億元,同比增長11.8%,比年計劃提高1.8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6.2億元,同比增長22.5%,完成年計劃的101.7%;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0.65億元,同比增長20.9%,完成年計劃的115.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1.19億元,同比增長17.5%,完成年計劃的9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22.7元,同比增長12.1%,完成年計劃的102.8%;農民人均純收入2299元,同比增長0.7%,完成年計劃的102.9%;節能減排實現了控製目標。總體來看,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災後恢複重建實現預期目標。堅持科學重建、依法重建、和諧重建的基本方針和因地製宜、分類指導、確保質量的原則,全力以赴加快災後恢複重建步伐。全市地震災後恢複重建項目累計開工3812項(不含城鄉住房),占已落實資金重建項目3905項的97.6%,竣工項目3183項,占重建項目總數的81.5%,累計完成投資339.1億元(含城鄉住房),占已落實資金重建項目總投資372.5億元的91%。城鎮居民住房維修重建開工率達到100%,竣工率達到99.8%;縣以下學校、醫院災後重建項目竣工率分別達到95.6%和99%;深圳直接援建我市的20個項目全部竣工並整體移交;省外搬遷任務全麵完成。災後恢複重建實現了“三年災後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預期目標。一是穩步實現重建重心的轉移。抓關鍵,攻難點,促進地震災後重建重心由農村轉向城鎮,全麵展開了城鎮受災戶的住房加固維修、重建和公共服務設施等領域的恢複重建工作。二是有效破解地震災後重建的難題。針對城鎮居民住房重建進度緩慢、項目前期工作滯後、征地拆遷困難三大難題,在“兩個為主”、“兩個率先”、“六個結合”、“八種模式”重建思路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貨幣安置、充分利用現有房源安置、用足用活保障性住房安置等具體辦法,全力推進了城鎮居民住房重建工作。三是科學指導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先後製定出台了《進一步做好簡化災後重建擴大內需項目辦事程序》等4項政策措施,減化審批程序,有效指導災後重建工作。同時,堅持就地重建為主,采取調整布局、整合項目等統籌方法,發揮項目集合效應,有效解決了建設資金短缺和用地緊張的問題。按照《隴南市災後重建項目目標管理考核責任書》、《隴南市地震災後恢複重建項目竣工驗收管理辦法》等管理規定,對各縣(區)及市直部門、單位實施的重建項目進行了全麵督查考核,對竣工災後重建項目進行了驗收。四是積極抗禦“8.12”暴洪災害。在全力做好應急搶險、用好暴洪災後應急資金的同時,經過努力爭取,省政府出台了《關於支持成縣8.12暴洪災害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實施方案》,落實了包括中央財政補助、省級財政籌措、省直部門籌集、銀行貸款在內的各類災後重建資金9.09億元。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堅持把壯大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改善發展條件、增加財政收入作為項目建設的切入點和立足點,抓前期、抓爭取、抓實施、抓效益,健全管理機製,擴大建設領域,加強協調服務,各類建設項目協同推進。交通、能源、工業等各類重大項目建設的帶動和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綜合拉動了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2010年,新爭取國家投資9.5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5.38億元,地方政府債券2.65億元,暴洪災害應急資金1.48億元。實施重點建設項目306項,其中新開工項目155項,累計完成投資104.3億元。一是在建重大項目穩步推進。蘭渝鐵路隴南段、蘭海高速公路武罐段、成武高速公路、臨江330千伏輸變電工程、苗家壩水電站、文縣陽山金礦建設進展良好。二是重大項目前期工作紮實推進。隴南成州機場完成項目預可研報告、專家谘詢評估和國家民航局行業審查,上報國家發展改革委進行審批;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隴南段項目可研報告及相關附件已上報國家有關部委;蘭海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完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三是正常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中央投資、以工代賑、易地扶貧搬遷、庫區移民等項目建設有效實施。招商引資項目取得新進展,全市簽約招商引資合同項目106項,簽約資金94.53億元,到位資金43.85億元。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堅持立特色、抓產業、強基礎、增投資,大力實施各類農業項目,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糧食產量創曆史新高。強化全膜雙壟溝播等新型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糧油種植麵積增加,夏秋糧產量穩定增長,糧食總產量97.9萬噸,達到曆史最高水平。二是農業特色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進展良好,水產養殖、蠶桑、食用菌等區域性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花卉、銀杏、特種養殖等地方性特色產品穩步發展。新增特色產業麵積80.95萬畝。三是畜牧業穩步發展。牛羊存欄、畜禽出欄、肉蛋奶產量穩定增長。四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加快。培育和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完善農業市場配套服務體係,推進了農業產、供、銷一體化建設進程。五是生態建設穩步推進。積極推進林權製度改革,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公益林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完成生態林建設2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410平方公裏。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積極實施公路交通、能源電網和農田水利項目。一是強化交通建設,“瓶頸”製約有效緩解。全力推進以鐵路、高速公路為骨架,以重要幹線公路為主幹,以通鄉通村公路為脈絡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取得突破,農村公路建設步伐加快,新修通村等級公路219條1085公裏,農村公路通行能力顯著提高。二是加快電力設施建設,電網結構日益完善。開工建設了臨江330千伏送變電工程和成縣黃渚、王磨、武都東江、文縣石坊110千伏送變電工程等10個骨幹電網項目,建成投運了一批35千伏及以下配網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多電源互供的供電網絡體係,提高了電力輸送供應能力。三是紮實推進水利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有效改善。實施農田水利項目118項,新增水澆地3.69萬畝,集雨補灌4.05萬畝,節水灌溉5.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