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條件。把基礎設施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爭在改善基礎設施條件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強交通建設。加快蘭渝鐵路、武罐高速公路、成武高速公路以及省道208線洛門至禮縣、宕昌至迭部二級公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抓緊實施國道316線楊店至八盤山段、國道212線宕昌至兩河口和碧口至罐子溝段、省道205線江洛至望關段(含青河沿至黃渚連接線)等“8.12”暴洪水毀公路改建。加快實施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交通條件。二是加強電網建設。加快文縣臨江330千伏送變電工程和武都東江、洛塘、文縣石坊等110千伏送變電工程建設進度,開工建設一批35千伏及以下農網完善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提高電力輸送供應能力。三是加強水利建設。圍繞構建防汛、灌溉、供水三大水利體係,重點抓好白龍江幹流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預警預報等工程建設。全年解決10萬人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新增有效灌溉麵積3.6萬畝,新修梯田15.88萬畝。四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生態修複、天然林保護等工程建設,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完成退耕還林建設配套荒山造林10萬畝,實施天然林管護麵積1013.7萬畝,完成生態林建設20萬畝,完成重點公益林312.2萬畝,完成小流域綜合治理300平方公裏。
(四)發展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強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年內實現核桃、花椒等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性特色產業適宜區全覆蓋,新發展特色產業麵積43.2萬畝,完成經濟林果綜合管理150萬畝,嫁接換優150萬株,努力提升特色產業開發效益。加強畜牧養殖體係建設,加快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全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加強農產品營銷體係和農產品生產標準體係建設,製定和完善花椒、核桃、油橄欖等特色農產品地方標準,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大重點龍頭企業晉級申報工作。
(五)優化工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力爭在轉變發展方式上謀取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方麵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大項目帶動、資源型起步、產業鏈延伸、聚集式發展的思路,緊緊抓住優勢主導產業,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努力保持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突出抓好以西成經濟開發區、徽縣工業集中區為重點的工業園區建設。重點抓好苗家壩、橙子溝、大園壩等50多個在建水電站建設。加快金徽酒業1.5萬噸白酒生產線、文縣陽山金礦20萬噸黃金浮選、西和大橋和十裏後川壩黃金浮選、禮縣亞特金礦6000噸尾渣回收浮選生產線、白銀公司成縣20萬噸鋅冶煉係統技術提升、成縣10萬噸鉛冶煉、文縣100萬噸新型幹法水泥生產線、祁連山集團成縣200萬噸幹法水泥生產線擴建、文縣臨江10萬噸特種矽鐵等重點項目建設。同時,緊緊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求,充分利用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優惠政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後產能,抓好汙染防治,努力完成省上下達的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控製目標任務。
(六)突出旅遊和服務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紅色旅遊、生態旅遊、文化旅遊資源優勢,完善重點景區景點配套設施,打造精品旅遊線路,開發特色旅遊商品,提高服務質量,增加旅遊綜合收入,力爭全年接待旅遊人數達到38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0億元。繼續抓好集貿市場建設和升級改造,建立健全銀政、銀企溝通協調製度,積極支持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突出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農業與農村服務業、中介服務業、餐飲業、社區服務業、科技信息服務業發展,逐步提高第三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同時,加強價格監管,強化監測預警,規範價格秩序,確保全市物價基本穩定。
(七)改善城鄉結構,提高城鎮化水平。把城市建設與災後重建、園區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以培育產業為支撐,合理配置城鎮資源,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一是完善城鎮規劃。完成隴南市總體規劃報批工作,推進市區控製性詳細規劃編製。加快各縣總體規劃修編和縣城重點區域控製性詳細規劃編製,完成中心鎮規劃編製任務,加強小集鎮、村莊建設規劃指導工作。二是加快隴南市區建設。加快長江大道東西延伸工程、北峪河西堤路、江南路網、建設路口白龍江大橋、棧道灣白龍江大橋、隴南公交樞紐總站、“5.12”主題紀念園、北峪河文化牆等工程建設進度,擴大城市空間,完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形象。三是加快縣城和中心鎮建設。重點抓好成縣城區北街、濱河東西路改造,禮縣城區舊城路、東新北路道路建設,西和城區濱河路商業步行街、仇池南路改造等縣城道路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哈達鋪等21個中心鎮建設,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產業發展,提高人流、物流的聚集度。
(八)加強民生建設,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一是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培育普通高中優質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繼續改善農村邊遠地區學校辦學條件,加快農村中小學校舍危房改造步伐。二是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體係。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和鄉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完善衛生服務網絡,加快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加強藥品監督和供應網絡建設。三是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加快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積極發展民間和民族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保護。四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認真落實好各項惠民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改善民生的15件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