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國小麥期貨合約均在鄭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優質強筋小麥期貨是鄭商所的主力交易品種,2008年共成交合約5501.86萬手,成交金額為11407.47億元,在全球排名第7位。硬白小麥2008年全年共成交合約32.86萬手,成交金額59.61億元。二者交易單位均為10噸/手,合約交割月份為1、3、5、7、9、11月份,並且國家和鄭州商品交易所均對實物交割標準、替代品及升貼水、交割包裝、倉單有效期都作了相應規定。

1.2008年行情回顧

2008年的小麥行情漲跌互現,先揚後抑,再揚再抑,其間雖有單邊行情,但總體維持振蕩運行態勢。

硬麥和強麥由於品種一致,標的又都屬優質小麥(過去硬麥從交割的倉單來看大多是一般意義上的優質小麥,而強麥是優質小麥中的幾個特殊品種),因此,兩個品種具有極高的關聯度。圖中可以看出其中2006年有一波向上的行情,主要歸因於當時政府出台的小麥最低收購價這一利好消息。也可以看出優質強筋小麥價值較高,商品率較高,同時優質強筋小麥波動性高,是因為其品質更容易受氣候、種植麵積、進出口量等因素影響。

總的說來,由於需求供給帶有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特征和國家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加上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巨大影響及各國對經濟的刺激措施,使得2008年小麥期貨多數時間處於一個震蕩的行情。

2.影響小麥期貨價格的主要因素

(1)總體因素

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小麥期貨價格伴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有很強的規律性,一般來說,小麥的長期走勢(三至五年)由宏觀經濟形勢及糧食總供求關係決定,並且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中期走勢(一至兩年)主要受年度產量預期、庫存量變化以及相關農業政策、進出口政策的影響;短期走勢(三至五個月)受季節性波動周期的影響比較大。

(2)供給因素

供求因素是決定小麥價格的根本因素。從供給角度分析,我國小麥生產保持穩定,供給能力增強。受國家惠農扶農政策影響,以及科學種田技術和優良品種不斷推廣,小麥產區普遍出現種植麵積、單產、總產量增加的局麵;在需求角度,近年來我國小麥消費量逐漸下降,雖然人口總量在增加,但由於人均口糧小麥消費水平在下降,大米的消費比重在增加,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小麥消費市場份額,故小麥需求基本穩定,年消費量呈下降趨勢。

(3)國際市場聯動性

一般而言,國際國內的小麥市場具有較大的聯動性。但是我國小麥由於基本供求情況與國際市場不同,國內國際小麥走勢具有自己的特點。2008年,情況變為國際市場糧價高於國內市場,在2008年上半年差距尤為明顯,主要原因是國際糧價一直處於上漲狀態,2008年第一季度漲幅較大,而國內糧價在這段時間中變化不大。這種現象在期貨市場也得以反映。

長期來看鄭州商品交易所(ZCE)小麥與國際主要市場的價格走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由於中國進口小麥的比重很小,加之中國政府在小麥市場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鄭州商品交易所小麥期貨價格走勢相對獨立,據測算,兩市場小麥期貨價格的相關係數僅為0.286,但作為同一個期貨品種,在其他農產品聯動性較強的情況下,國際小麥價格的運行態勢也將會對國內小麥期價的運行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2009年美國農業部發布種植意向報告以來,小麥相對與大豆、玉米等還顯得相對疲弱。在此背景下,CBOT小麥期價也是有升有降。

(4)國家宏觀政策

小麥問題關係國計民生,政府經常對小麥出台宏觀調控政策,以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防止通貨膨脹。國家對小麥市場調控的主要措施是小麥托市糧。在這其中,首先是最低收購價,其次是進出口政策等。

(5)其他因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資本流動性及市場投機因素對小麥價格的影響愈來愈不可忽視。產品的替代性(如小麥與玉米使用上的替代)、小麥其他用途的拓展、消費者的購買力、消費者偏好、人口變動會影響小麥的需求;種植習慣、生產投入、技術推廣等也會影響小麥供給。整體宏觀經濟形勢、通貨膨脹、其他商品價格的變化(包括股票、黃金等的變化)、突發事件等,都會對小麥價格的勢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如今農資成本上升、農戶售糧方式轉變及惜售心理、糧食收購主體呈現多元化格局等因素的影響尤為明顯。

3/小麥期貨市場預測

總結2008年,國內小麥需求基本穩定,隨著我國連續第五年增產,2008-2009年度國內小麥結餘量大增,國內供需關係較為寬鬆。在前期的經濟危機下,我國CPI、PPI持續走低,整個經濟環境通縮壓力加大,農民的收入降低,消費成本提高,農民拋售心理明顯,預計充足的供應與疲軟的消費將導致2009年前期的小麥期貨價格回落。

同時在各國刺激經濟的措施下,經濟逐漸回暖,國家逐步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預計小麥價格將穩中略漲。

綜上所述,小麥供大於求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同時隨著經濟回暖,種植成本增加、國家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以及期現貨市場上存在對小麥價格強烈的看漲心理等,將使得強麥期價難以持續下跌。雖然目前麥價維持弱勢振蕩格局,但從中長期趨勢上看,隨著經濟的複蘇,小麥價格將會緩慢上行。

(四)玉米期貨

1.2008年玉米期貨回顧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國際原油價格從147美元/桶的高位一路暴跌至最低36美元/桶,這對於靠生物燃料炒作起來的玉米價格而言,下跌市是2008年的大趨勢。

2008年的玉米走勢呈現先漲後跌態勢。國家自2008年1月1日起,對玉米等原糧及其製粉共57個8位稅目產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暫定關稅。同時國家為避免玉米價格大幅下滑,在東北地區收購儲備400萬噸玉米。2月份,受國內雪災影響,導致北糧不能南運,南方玉米價格高企。外盤進入2008年時,價格一路上升,CBOT玉米期貨指數價格漲幅最高達到了近66%,玉米價格屢屢創出曆史新高。與此同時大連玉米指數也比年初上漲了225元/噸,漲幅為15%。

進入2008年7月中旬後,玉米價格開始掉頭,一路下跌。從最高點1955元/噸跌至最低點1402元/噸,跌幅已經達到27%。本輪下跌,內因是國內玉米豐產以及需求不振,外因是整個商品市場轉熊、外盤玉米暴跌發及周邊農產品價格持續下挫影響。(來源於大陸期貨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