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一)發展簡介

中國期貨市場主要經曆了三個階段:初創時期、整改和規範發展。1990年,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並於1990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成立,引入期貨交易機製,之後交易所數量迅速增長,截至1993年,各種期貨交易所已達50餘家,期貨經紀機構則達到1000多家且大多為兼營機構,期貨市場成交量從幾千手激增至上億手。但是市場出現了過度投機、市場秩序混亂等問題。從1993年開始,中國期貨市場進入了治理整頓階段,期貨交易所減少到3家,經紀公司減少到180餘家,市場成交量從最高的6億手跌到幾千萬手。2002年後,期貨行業在經過長期的調整之後,重新走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成交量從2002年的2434.62萬手發展到2008年的28052.64萬手。

目前,中國的期貨市場還有兩個問題:

第一,市場不成熟,規模仍舊偏小,期貨品種缺乏。2009年中國期貨市場僅有22種期貨品種,且沒有金融類品種,但在世界上,2004年全球交易的衍生品總量已經超過了88億手,其中不足1/3的成交份額來自於美國。而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分別推出的利率期貨與股票指數期貨成為期貨產業的中流砥柱,占據了全球期貨總量68%的份額。

第二,投資參與者還不夠廣泛。一方麵,目前我國隻允許大陸投資者進行期貨交易,而隻有全球投資者都參與的市場,才可能形成國際定價中心。由於國外投資者還不能參與我國的期貨市場的交易,從而我國期貨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受到了限製。相比之下,國際上的一些主要交易所,如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允許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進行期貨交易。

(二)市場結構

目前中國期貨市場的交易品種全部為商品期貨,共有22種,涵蓋金屬期貨、農產品期貨和化工期貨三大類。

其中早秈稻、聚氯乙烯、螺紋鋼和線材期貨是2009年上半年剛上市的,股指期貨在年內尚未有上市的跡象。

截至2008年底,在實際交易的20種期貨合約中,成交金額最大的是白糖,占總成交金額的16.49%,它和黃大豆一號、豆油三種期貨的交易額占總成交金額的比例均超過10%,所有品種的市場規模見圖42。

目前我國有四家期貨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四所交易所各有側重,且之間上市品種沒有重疊。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要掛牌品種為金屬類期貨,包括黃金、銅、鋁、鋅、線材、螺紋鋼六種期貨合約,另外還交易天然橡膠和燃料油期貨合約;大連商品交易所主要掛牌品種為農產品和農業製成品,包括玉米、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油、豆粕、棕櫚油六種期貨,另外還有聚乙烯期貨和聚氯乙烯期貨;鄭州期貨交易所主要掛牌品種為小麥、棉花、綠豆、菜籽油、白砂糖和PTA(精對苯二甲酸)貨合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目前尚未有正式的掛牌交易品種,僅有滬深300股指期貨的仿真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