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2009年年內經濟回升的態勢基本確立,但是現有的保增長刺激政策力度不會降低。如果外部經濟沒有出現超預期下滑的情況,也不會進一步出台單純的刺激政策。同時,會積極探索引導和擴大民間投資的途徑措施,破除製約民間投資擴大的製度性壟斷和限製因素。下一步政策著重兩方麵,一方麵是進一步深化與體製改革聯係密切的經濟體製改革,包括城鄉統籌、社會保障體係完善、收入分配體製改革和彙率形成機製改革;另一方麵是原有的經濟結構問題的調整,包括擴大消費、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結構調整。此外,對新經濟增長引擎比如新能源行業的培育也將提到戰略高度。
3.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是影響股價的十分重要因素。根據有關機構對國內70多家券商研究所1800餘位研究員盈利預測數據2009年8月份的最新統計,分析師對上市公司和滬深300成分股2009年的整體盈利預測較上期繼續上調。其中,有分析師給出盈利預測值的上市公司2009年盈利同比增長率為24.16%,與7月相比上調了1.72%,而在2010年有望增長30%以上。分行業來看,本期預測增長率數據上調行業的個數為21個、下調行業的個數為19個,上市公司盈利預期整體有所提升。2009年預測盈利增幅前三位依舊是化工、食品和電子設備與儀器行業,增長率分別高達459%、391%和207%。其他增速較高的行業還有:汽車製造、汽車零配件、建築工程、軟件、建築材料、商業服務。此外,在有統計數據的40個行業中,僅有4個行業的2009年業績增長率較2008年增長率有所下降。通過對比近1個月和近3個月以來8大主要產業的盈利增長預測數據可以發現,分析師對這8大行業的盈利預測上調比例均有較大提升,且創出2009年以來的新高。在近1個月的盈利預測調整數據中,大部分行業重回上升趨勢,其中,能源、醫療保健、金融等行業的增長前景明確,其盈利預測調整比例一直處於高位,並保持穩定。而在近3個月的盈利預測調整數據中,也有5大產業大於1%。這些都顯示出,上市公司盈利增長動能正在明顯增強。參考自萬鵬:《上市公司盈利增長動能再創新高》,《證券時報》,2009年8月12日。
在2006年和2007年,企業盈利增長都分別達到44%和60%,預計2010年企業盈利增幅在20%左右,這就意味著到2010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增幅度將比2009年有所降低。因此,2010年的股市仍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不會太大。
4.其他因素
(1)大小非解禁
2008年度1592億股的大小非解禁壓力已成為市場不能承受之“重”,那2009年又會如何?2009-2010年大小非解禁數量圖,由圖中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是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但是各月又不相同,比較大的大小非解禁集中於2009年7月、10月與2010年11月,2009年7月和10月的解禁數量之和就將超過2008年全年的解禁量,而且2009年解禁低穀月份僅占高峰月份的一成不到。總的來說,2009年全年解禁股票總數約為6832億股,2010年解禁股總數仍高達約3484.7億股。這麼大的解禁量,使投資者們紛紛談“非”色變。但如此巨大的大小非解禁對股市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我們認為,對市場的影響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恐怖。首先,明確大小非的概念,大小非是指大額小額限售非流通股。大非指的是持有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5%以上,在股改兩年以上方可流通。小非指的是持有限售流通股占總股本比例小於5%,在股改1年後方可流通。大小非解禁就是限製流通的大非和小非允許上市流通。事實上,大小非解禁流通後,不同持股比例的大小非減持“意願”懸殊。有數據統計,截止2009年2月,共有302.99億股股改大小非已減持,占解禁比19.14%。其中減持的大非及小非分別為95.76億股、207.23億股,占其相應的解禁量比例分別為8.93%、40.60%參考自炒盤手《戰略視點大小非解禁壓力量化分析》。可見小非的減持“意願”是大非的4倍多。持股比例越高(除持股5%以下的小非外),其減持“意願”越弱,其中持股比例50%以上的控股大非減持占其解禁比例僅2.41%。盡管2009年及2010年度大小非解禁量驚人,但絕大部分均是減持意願極低的控股大非,占比高達82%。再對大小非結構進一步剖析發現,這些控股的大非籌碼,又高度集中在彙金公司、財政部以及中國石油集團等三大控股股東中,即這三隻“超大非”就占了所有大小非的43.46%。而這三隻新老劃斷IPO所形成的“超大非”,在目前弱勢中不但不會減持,甚至還會增持。從近期可知,作為國家股的三家“超大非”,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已在二級市場對其控股公司中國石油、工商銀行及中國銀行進行了增持。因此,可以說,這些控股大非解禁後對二級市場的影響與未解禁沒有區別。
(2)主板IPO和創業板的推出
我國股市IPO於2009年6月10日重啟以來,至2009年8月26日計劃融資規模最大的中國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IPO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2009年過會的擬在A股IPO公司達到23家,擬發行股份數量達94.93億股,計劃募集資金總額共計407.3億元。此外,市場還麵臨上市公司增發壓力。據統計,包括剛剛宣布增發百億元的萬科在內,2009年共有223家上市公司已發布增發預案但尚未實施,增發規模達到508.9億股。潛在的銀行再融資需求更是驚人。招行的配股規模也由原先的150億~180億元,提高至不超過220億元。申銀萬國預估,若要達到銀監會關於收緊銀行次級債新規的要求,在2009年至2010年期間,14家上市銀行麵臨2620億元的融資缺口。以上還未包括年內可能出爐的創業板和國際板分流壓力。
對此,我們認為,投資者對於資本市場供求關係的預期發生了變化,2009年下半年信貸緊縮已有所預期,但股市擴容增加了市場的擔憂情緒。我們再來看一下市場反應,可以看出擴容預期加大市場波動。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8月27日,已實施定向增發的73家上市公司共發行242.26億股,募集資金達1552.31億元。萬科、招行、武鋼等行業龍頭的再融資申請對市場造成較大衝擊。再融資本無可厚非,但當市場處於弱平衡之際,連續的再融資計劃還是會導致供求失衡,引發新一輪下跌。值得注意的是,一邊是規模過百億元的再融資接連湧現,一邊是增發價破發頻頻發生,上市公司的圈錢與投資者的賠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金融和地產行業再融資的需求都特別強烈。地產行業的再融資計劃已經浮上台麵,而銀行由於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再融資也是迫在眉睫。新股發行節奏也沒有減緩,這種預期加大了市場波動。海通證券研究部則指出,目前經濟複蘇的小小刺激已經無法滿足投資者高漲的預期。短期內市場向下尋找支撐的趨勢基本成立。參考自楊欣:《6月來兩市IPO募資約713億相當去年總額7成》,《廣州日報》,2009年9月1日。
2009年3月3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自2009年5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於5月1日起正式開啟。中國證監會於7月26日開始正式受理創業板企業的上市申請,這意味著創業板步入實際操作階段,首批企業敲鑼上市指日可待。據介紹,開閘首日,共有38家保薦機構、108家企業向證監會提出了創業板上市申請,據有關部門估計,如果一切正常,第一批創業板企業將在10月底或者11月初正式上市。到底創業板的推出對主板市場的影響怎麼樣?海外市場的經驗表明,創業板對主板市場的影響基本上是中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創業板推出後,主板市場的成交量沒有出現萎縮,創業板對主板的資金分流效應並不明顯。從股指的表現看,創業板推出後,主板市場依然按照原有趨勢運行,沒有因為創業板推出而出現明顯波動或發生趨勢逆轉的情況。根據CBN基金經理及投研高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創業板的推出對主板市場的影響並不會很大的人士占到了受訪人士的79.41%。另外,還有17.65%的受訪人士表示很難從當前的情況來判斷出創業板的推出對主板市場的影響情況。而認為創業板推出對當前主板市場影響將很大的人僅占到受訪人士的2.94%。參考自程亮亮:《創業板對主板影響不大》,《第一財經日報》,2009年6月29日。
我們認為,創業板推出對於A股的影響其情形類似於中小板推出對於A股的影響,更多的是心理因素。2004年中小板市場推出前後,市場中也有過是否會分流主板資金的擔心。但從實際情況看,中小板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從資金層麵講,創業板的推出對主板市場資金產生的分流作用影響不大,首先創業板和主板市場的上市標準不同,相應的風險收益和投資者結構也不同。市值偏小的創業板公司,顯然難以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來容納資金規模偏大的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其次,創業板開創初期上市公司的數量不多,再加上發行價格偏高,投資者一般會在創業板初期持觀望態度,這從創業板推出初期投資者開戶積極性不高可以看出。我們認為,創業板作為新生事物,有一個股票價值均衡點識別問題,對於中小板的股票價格可能會有一個引導效應,但由於其報價係統並沒有單獨設“板”,對於投資者來說隻是多了一些“3”字頭的股票,因此,對市場資金的分流作用有限。
(二)2010年股票市場行情預測
上麵部分我們已經分析了影響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股票市場的幾個重要因素的情況,綜合起來,各種影響因素都顯示出了積極的一麵,宏觀經濟將會好轉、企業利潤增幅將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