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申論考試
申論考試是要求應試者根據給定材料引申開來,發出議論,闡明事理,以考察其閱讀理解、綜合分析、發現和解決問題、文字表達等方麵能力的測評方式。
“申論”一詞源出孔子的“申而論之”一語。“申”即說明、申述之意;“論”是指根據世間萬象,融通種種見解,深入闡發某些道理。“申論”取申述、申辯、論述、論證之意,意即對材料、事件或問題進行說明,進行論述。
申論考試的內容、方法及其產生的測評功能涵蓋了作文和策論兩種考試的基本方麵,但又與之有根本區別。策論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八股文考試形式,要求就給定題目論證某項政策或對策,撰寫論文。申論與之相比,內容更具針對性,形式也更加靈活。策論要求應試者就一些重大問題展開論述,論證國家政策和對策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側重於考察應試者解決問題的能力。申論要求應試者針對特定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展開論述。從考試大綱規定及曆年實際出題情況來看,申論考試為應試者提供了一係列反映特定實際問題的文字材料,要求應試者從一大堆反映日常現實問題的材料中,發現並解決問題,以考查應試者處理各類日常信息的素質與潛能,充分體現了時代的特征。
申論與傳統的作文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明顯區別。作文是要求應試者根據給定題目開展論述,側重考查應試者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憑自己的主觀好惡去旁征博引,選材立論,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應試者的寫作水平,無法全麵考查其綜合素質,尤其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申論不僅僅局限於考查應試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查應試者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傳統的作文,應試者可以盡情張揚個性,追求語言優美,詞鋒犀利。申論要求應試者摒棄套話、閑話,直指問題實質,透徹、全麵、清晰地分析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申論作為一種應試文體,最早出現於2000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之中。經過幾年的實踐,以及專家學者們的改進與完善,申論現已成為國家公務員和一些企業管理人員錄用考試的一門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二、申論考試考查什麼
申論考試作為能力測試,主要考查應試者四種能力:
(一)閱讀理解能力
指分析事物和概括問題的敏捷性和準確度。閱讀理解能力強,就是善於把握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簡單地就事論事,善於從各類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間的聯係,區分問題的類別、性質、主次、輕重、緩急,發現同中之異,捕捉異中之同,辯證地分折問題、研究問題,並恰當地解決問題。
閱讀理解能力是申論對應試者最基本的首要的考核。應試者首先要讀懂所給材料的意義,這是解答後麵題目的基礎。由於試卷中提供的材料在排列順序和內容上往往是雜亂的,沒有清晰的邏輯線條,所以要求應試者能夠通過閱讀理解,概括提煉出材料背後所反映的主旨。通常在回答試卷第三部分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時,這種能力將得到集中的體現。
(二)綜合分析能力
在正確理解給定材料的基礎之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的方法分門別類地進行篩選、加工,理出邏輯思路,提煉材料所反映的主題思想。這種能力是公務員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必備的,通過試卷第二、第三部分設置的問題可以比較成功地測試出應試者的這種能力。
(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針對問題能夠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方案,這是應試者能力測試的關鍵方麵。公務員在管理活動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許多問題是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法的,必須由管理人員針對隨機出現的現實問題,及時快捷地解決問題。因此在申論考試中測試應試者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其核心的目標。通常在回答試卷第二部分提出對策和第三部分進行論證的過程中這種能力將得到集中全麵的體現。
(四)語言表達能力
借助於語言文字將應試者的思想、意見和看法等表達出來。語言表達能力是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表現。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即使前麵三種能力再強,也無法讓閱卷者了解和知曉。所以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將應試者的思維活動過程再現出來,使之邏輯清楚、層次分明、用語準確、結構嚴謹,並能夠深入淺出說明問題,及時中肯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種能力始終貫穿在整個申論試卷的回答過程中。
三、申論考試的試卷結構
申論考試主要通過應考者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全部為主觀性試題,一般情況下,考試時限150分鍾,滿分100分。
申論試卷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一)注意事項
“注意事項”是針對考生應試作答提出的指導性建議,考生在拿到試卷後,首先必須仔細閱讀該部分內容,以便按要求依次作答。近兩年公務員錄用考試申論科目中注意事項部分的內容如下:
申論考試與傳統作文考試不同,是對分析駕馭材料能力與表達能力並重的考試。
作答時限:閱讀材料40分鍾,作答110分鍾。
仔細閱讀給定的材料,按照後麵提出的申論要求依次作答。
注意事項是做好申論的前提,不同時期和不同的測試中會有一些變化,應試者在正式考試中一定要仔細閱讀一下該部分內容,千萬不要圖省事。
(二)背景資料
申論給定的背景材料,大多是一組經過半加工的帶有新聞性質的現實材料,內容多為集中反映社會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某一熱點問題或大眾傳媒關注的焦點問題,具有普遍性和非專業性,可能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社會現象諸方麵,很少涉及重大理論問題或專業性問題。
背景材料的篇幅一般長短不一,短的1500字左右,長的3000字左右,也有的背景材料長達5000字左右。
(三)申論要求
申論要求,即應試者在弄清給定資料的基礎上所必須完成的若幹題目。通常情況下,“申論要求”包括三個主要方麵:
對給定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歸納、概括、綜合;
對主要問題提出見解、對策或具有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對見解、方案的論證。
這三方麵的要求,在試卷中,通常都是通過三個題目來體現的。但題目數量允許有靈活性,可以是三個題,也可以是兩個或四個題。題目的樣式也不會一成不變,也許要求概述事件,也許要求概括主要問題,也許會在不同層麵上對解決什麼問題或怎樣解決問題提出不同要求。其基本內容和結構如下:
請用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
請用不超過300字的篇幅,提出給定材料所反映問題的解決方案。要有條理地說明,要體現出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就所給定資料反映的問題,用1200字(或1500甚至更多)左右的篇幅,自擬標題進行論述。要求中心明確,論述深刻,有說服力。
四、申論考試的基本環節及方法、要求
申論應試答題的過程,可以歸納為審讀資料、概括主題、提出對策、論述問題四個主要的環節。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在時序上不能錯位,更不能顛倒。隻有認真地讀懂讀通全部給定資料,才能把握資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質,也才能準確地概括出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完成第二個環節的要求;也才能針對主要問題,就給定資料所涉及的範圍和條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方案,完成第三個環節的要求;最後,要充分利用給定資料,切中主要問題,全麵闡明、論證應試者本人對給定資料所反映的主要問題的看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案,完成第四個環節的要求。
(一)審讀資料的方法
審讀給定資料是申論寫作的基礎。這個環節雖然不能用文字直接在答卷上反映出來,卻是完成其他三個環節的前提條件,而且在時序上位在首要,不容滯後。
1.重視審讀
申論寫作的時間是比較充足的,應試者一定不要匆忙地提筆作答和寫作,一定要拿出足夠的時間(一般40分鍾左右),認真仔細地閱讀給定資料,真正理解和掌握資料的內容,把握資料所反映的事件的性質,切不可匆匆忙忙瀏覽一遍,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