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公德篇1(3 / 3)

9 如何看待“講義氣”?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具有俠義心腸、仗義之舉,樂於幫助別人,甚至甘於承擔風險,其行為通常被稱之為“講義氣”。“講義氣”包含著正義之舉,本無可厚非。

但在不少人眼中,“義氣”一詞的含義已經發生了畸變,他們認為“講義氣”就是“為朋友兩肋插刀”,有些人往往講義氣過了頭,出現了越軌、犯規甚至犯法行為,變成了哥們義氣、江湖義氣,由此誘發並產生了歪風邪氣,而哥們義氣,其實就是為了朋友私情而拋棄原則的狹隘義氣,這種狹隘的義氣在生活、工作中,必定貽害無窮。

許多人將仗義執言與江湖義氣混為一談,把“江湖義氣”看做是重交情、講義氣。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因為“江湖義氣”多為私交,“仗義執言”則為公義,所以“江湖義氣”可能會“為朋友兩肋插刀”,卻未必對社會大眾有益處,二者出發點不同,內容也大相徑庭。“哥們義氣”也是以私情為重。講“哥們義氣”的人,往往忘記了社會規範與國家法律,他們以私情、私利為重,為了“兄弟”,可以不分是非曲直,奮不顧身地拔刀相助,認為唯有這樣才是“義氣”的表現,才“夠朋友”。事實上,他們想的、做的,隻在幾個哥們中間打轉,根本談不上公理、正義。

講義氣是有原則的,如果不辨是非、不顧後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當需要,這種義氣就是一種無知和盲從,在現代社會裏應該知法守法,為追求所謂的“哥們義氣”而違法亂紀的現象是我們要摒棄的。

10 我們在生活中為什麼要誠實守信?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麵貌,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

首先,誠實守信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對一個企業和團體來說,它是一種形象、品牌、信譽,是企業興旺發達的基礎。對一個國家和政府來說,誠實守信是國格的體現,對國內,它是人民擁護政府、支持政府、讚成政府的一個重要的支撐,對國際,它是良好國際形象和國際信譽的標誌。

其次,誠實守信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一方麵,我們強調市場經濟是法製經濟,要用法律的手段維護市場的秩序;另一方麵,還必須用道德的力量,以誠信的道德覺悟,來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社會失去了誠實守信的道德基石,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是根本無法建立起來的。

最後,誠實守信是一切職業道德的立足點。要把誠實守信融入到職業道德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麵,使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忠誠於自己從事的職業,信守自己的承諾。

有一種“愚蠢”叫誠信

某天上午,體育彩票10068銷售點電話響了,該銷售點的老顧客王先生因出差在外,打電話給銷售點業主張海燕要求預定700元的彩票。當天下午,張海燕查對彩票號碼後,發現自己墊錢為王先生買的彩票中了大獎。體彩具有不記名、不掛失的特點,張海燕完全可以把這筆獎金據為己有,但她不為巨額獎金所動,立即把消息告訴王先生,王先生執意要給張海燕20萬元作為感謝,張海燕堅決拒絕了。

專家點評

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睦,業無信不興,誠實守信是我們應堅守的道德底線。至“誠”若愚,張海燕麵對巨款毫不動心,有人會說她傻,但正是由於這種比金子還要寶貴的品行,信守自己對他人、對環境、對社會的責任,社會才充滿希望和溫暖。

11 怎樣引導孩子獲得誠信通行證?

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善於播下誠信的種子,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以身作則,給孩子以力量和耐力,使誠信紮根於孩子的心中,成為使他們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我們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幫助孩子在成長中贏得誠信這張人生的通行證。

培養孩子誠信的品質,它既要求家長有長期堅持的耐心,又深深紮根滲透於日常生活的瑣碎點滴中,貫穿於家庭生活和親子成長的全過程。

家長應從小就要求孩子說真話,不說假話;做錯事時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能及時改正;不拿別人的東西,借別人的東西要還;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針對社會上坑蒙拐騙的行為,父母要態度鮮明地進行批判,要讓孩子堅信,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必將受到懲罰的。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能成為一個光明磊落的人。

與孩子共同閱讀一些有關誠信的圖書,討論有關誠信的話題;鼓勵孩子多與人交往,在交往中感受誠信,思考誠信。

總之,父母要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塑造孩子的誠信之心。

為孩子做誠信的榜樣

曾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去街上買東西,獨生兒子哭鬧著一定要去,可曾子妻子嫌麻煩,就隨便哄他一句說:“你在家玩吧,等媽媽回來給你殺豬吃。乖!”兒子果然不哭鬧了,等著吃豬肉。

妻子回來後,曾子拿起刀就去殺豬。妻子感到很奇怪,就問丈夫:“咦,今天又不是過年過節的,你殺什麼豬呀?”

曾子回答說:“不是你自己說回來後要給兒子殺豬嗎?”

“哎,我是哄孩子玩呢,你怎麼當真了,應付一下就算啦。”

曾子嚴肅地說:“孩子可不是開玩笑的對象,你騙了孩子,孩子以後就不再相信你了,你說的話他還聽嗎?”曾子的妻子恍然大悟。

專家點評

為了培養孩子的誠信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待孩子一定要誠信,不要說話不算話。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許諾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無信,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能兌現,應及時向孩子解釋,向孩子道歉,並作自我批評。如父母言而無信,一而再,再而三,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並認為說了話可以不算數,慢慢地他們也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