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我們在生活中應如何保護環境?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環境的惡化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嚴重的災難。如何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地球上每一個人都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作為21世紀的地球公民,我們有責任共同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美好的世界。
首先要在觀念意識方麵,通過學習提高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水平,明白為什麼要保護環境,要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的新環境道德觀,了解、掌握保護環境的技能,懂得如何保護環境和消除環境惡化對人的危害,增強把環境科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
其次是要落實環保行動,堅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努力促進環境改善,不能私采濫伐,不能亂排(汙水)亂放(汙氣),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加強對白色汙染的處理,盡量減少使用塑料製品,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麵都符合科學、衛生、健康、綠色的要求。
知識延伸
地球上的十大環境禍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裏持續惡化,以下十個方麵的環境禍患,時刻警示著我們:
◎土壤遭到破壞。
◎空氣汙染。
◎淡水受到威脅。
◎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森林麵積減少。
◎生物品種減少。
◎化學汙染。
◎混亂的城市化。
◎海洋的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的汙染。
◎極地臭氧層空洞。
13 哪些是破壞公物的行為?
在生活中,破壞公物的行為隨處可見:馬路上下水管道的窨井蓋屢屢被盜;路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公園裏的青草地被踐踏、桂花被折斷、椅子凳子被破壞、亭子的柱子被刻滿了大大小小的字;一些路牌被糟蹋得殘缺不全,公交站牌被弄成殘廢;有的人為了少跑幾步路,踹倒道路上的隔欄;看不順眼,拿小區桌椅出氣;公共廁所裏水龍頭經常被盜,甚至鋁合金門窗也不翼而飛……
愛護、維護、保護公共財物和設施,靠的是公民的道德修養和自律行為,對公共財物和設施的態度最能反映人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要提高公民的整體素質,使其樹立社會公德意識,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要培養他們從小養成愛護公共設施的良好習慣,隻有全社會都來關心、愛護公共財物和設施,才能真正營造一個愛護公物光榮、破壞公物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14 生活中應如何做到愛護公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要曉得一個人愛國不愛國,隻需看他對公有財產的態度,隻需看他對於公有財產有沒有不願取之精神。”
要做到愛護公物,首先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管理力度,要杜絕公物交付使用之後就不管不問的現象,要通過定期巡查等手段,對損毀公物的行為進行製止。其次要加大宣傳力度,使每個公民認識到公物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愛護它,進而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愛護公物光榮、損毀公物可恥的氛圍。
具體到我們的行動上來,就是在公共場所活動時,要精心愛護公物;當你需要這些公共設施為你服務時,首先應考慮你的需要是否合理,這些設施是否能夠承受;當你得到滿足時,要考慮是否會影響別人繼續使用這些設施,你的行為是否會給國家、集體財產帶來損失,是否給別人帶來不便等;發現損壞、盜竊公物問題時,要及時向有關方麵反映,或自己采取補救措施。愛護公物就是嗬護文明,願我們的努力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