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的意大利,雖然一度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但後來又回歸到傳統的道路上來,能夠趕上新潮的著名畫家,這時大概隻有塞岡蒂尼。喬凡尼·塞岡蒂尼(Qiovanni Segantini 1858-1899)是19世紀末意大利畫家中影響較大的,他是描寫勞動人民和鄉村景色的現實主義畫家。因為他的作品經常以阿爾卑斯山為背景,故而有“阿爾卑斯山畫家”之稱。他的作品把象征主義的內容和新印象主義的點彩技法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塞岡蒂尼出生在奧地利南部蒂羅爾附近的阿爾柯鎮,此地緊挨著意大利的邊境,因此他的國籍問題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塞岡蒂尼的幼年十分孤苦,飽嚐人生的艱辛,他5歲喪母,後隨父遷居米蘭。最初父親把他寄放在姑媽家,不久就送進了感化院,幸好在那裏遇到了一位慈祥的神父,給了他藝術啟蒙。後來,他又因為生活所迫來到距離米蘭不遠的威爾卡斯投靠親戚。他當過牧童,長期與牛羊為伍,生活在大自然中,從而培養了他對農村勞動者和鄉村景色的深厚感情,以至後來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熱愛的農村。
1867年塞岡蒂尼回到米蘭,在半工半讀的情況下,考進了布列拉(Br-era)美術學校的夜校部裝飾班,兩年後因為經濟拮據而輟學,從此,塞岡蒂尼走上了以自然為師的職業畫家之路。熱愛大自然的塞岡蒂尼帶著結婚不久的妻子從米蘭搬到農村定居,後定居瑞士的阿爾卑斯山恩加丁地區,過著一種孤獨的生活,直到1899年逝世。
塞岡蒂尼雖隻活了41歲,從事繪畫卻有20年之多。他的創作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期從1876-1888年,這是他在米蘭和帕西亞諾居住的10年。這一時期的作品多以牧羊生活為題材。畫家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像法國畫家米勒一樣熱愛和讚美農村和農民生活,畫風也質樸親切,充滿生活氣息和人道精神。代表作有《渡河的聖馬利亞》(1882)、《牧女》、《剪羊毛》、《被係的牛群》(1886)等。其中《被係的牛群》曾獲得羅馬國家近代美術館國際畫展的金牌獎,羅馬國家近代美術館收藏。
塞岡蒂尼的繪畫,藝術語言樸素、手法嚴謹寫實。他筆下的農民純樸、敦厚、勤勞、深沉;他筆下的農村景色富有泥土氣息和田園詩意。即使是一些取自聖經題材的畫,實際上也都是按農民的風俗畫來處理的。他喜歡用暗褐的色調和逆光來加強畫麵的效果,使色彩在強烈的對比中獲得一種諧調和韻味。
塞岡蒂尼的創作後期是從1877年開始的薩沃寧和馬洛亞時期,這是畫家創作上多產和進一步成熟的時期,也是他在內容上和技法上進一步探索的時期。在法國畫家畢沙羅、修拉和西涅克熱衷於研究色彩分割手法的同時,塞岡蒂尼卻專注地畫了大量阿爾卑斯山人民生活和高山景色的畫作。塞岡蒂尼來到清淨無垢的高原地帶,僅僅因為阿爾卑斯山的碧藍無垠的天空和清淨透徹的光照在召喚著他,這就如一些致力於中國山水畫的大師們,為尋覓山魂水靈,隱居山林數年,朝寫暮臨,真正如癡如醉,已臻忘我之境。
誠如畫家在18%年致友人的信中所述:“我已到40歲了,此刻我深深感到必須在人生途中為自己的前半輩子打下休止符,然後才能跨出後半輩子強有力的第一步。近年來我感到我的畫技日趨成熟,並自信有能力表達大家在心靈上認為最有價值的美……”塞岡蒂尼的話說明他是一位看清了自己的素養並找到了表達藝術語言的畫家,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發現阿爾卑斯山的美。其中《編織襪子的少女》、《兩個母親》、《阿爾卑斯山的中午》、《月光下的牧歸》等畫作既表明了畫家的心跡,也將阿爾卑斯山美妙的景色盡現於畫麵。塞岡蒂尼在表現手法上,力求描繪山區純淨清新的空氣和藍天映輝下的草原,運用類似點彩派的方法表現高原上朝夕光線的強烈變化,用線條和色點的並列表現燈光映在雪地上對比的光影。畫家將印象派明亮的光彩效果與穩定的輪廓線揉合為一,又不惜借鑒點彩派的繪畫成就,因此有人稱他為意大利的“點彩派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