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以後的意大利,由於經濟落後和政治上失去獨立地位,它在畫壇的輝煌年代早已失去。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爭取獨立、統一和自由的民族複興運動的蓬勃興起,以及法國畫壇的影響,意大利的繪畫也出現了複興的機運。那不勒斯的多米尼科·莫雷利(1826-1902)便是意大利繪畫複興的先驅人物,他是反對學院派的浪漫派畫家。稍後有安東尼奧·曼西尼(1852-1930)和佐西貝·尼提斯(1846-1884)等著名畫家,其中尼提斯是意大利風景、中產階級室內景致和當代都市生活的畫家。他生於巴勒達,學藝於那不勒斯,1863年被驅逐出境後來到佛羅倫薩,1867年遷居巴黎,重點研究風景畫。他與馬奈、德加過從甚密,並參加1874年的第一次印象派畫展,1879年又進行蝕刻畫和粉畫,他的故鄉巴勒達畫廊收有其作品190幅。曼西尼是羅馬人,在那不勒斯跟莫雷利學畫時顯露出風俗畫、肖像畫天分。他偏好厚塗色彩,筆觸灑脫,色感鮮明,熠熠發光的畫麵超越了他的老師,這種特色可以從他的代表作《貧窮的學生》可以看出。
聚集在佛羅倫薩的馬奇奧裏畫派是19世紀意大利最重要的現實主義畫派,主要活動在1860-1880年間,其宗旨是反抗學院派的所謂純正主義運動的影響,主張藝術要生動真實地表現社會,它代表著歐洲現實主義一個次要的但有獨創的方麵。馬奇奧裏這一名詞最初見於《意大利人民報》,是用來譏諷1862年一些畫家在佛羅倫薩促進會上展出的戶外風景畫。這些畫家自稱他們的畫為馬奇(Macchia),意思是色彩斑痕或斑點,因為這些畫是以突出明暗對比的色塊組成的。這些畫家早在50年代中期就在佛羅倫薩的米開朗基羅咖啡館集會,他們中間許多人都和法國巴比鬆畫派有聯係,熱衷於柯羅、特羅揚和庫爾貝等藝術大師的藝術。
這個畫派富有才華的畫家們,後來在現實主義的感召下,選取了自己的故鄉或最熟悉的地方,反映他們所熱愛的世界,從事風景畫或風俗畫創作。他們崇尚自然,強調直觀印象和真誠,排除文學題材,積極探討有個性的斑痕及筆觸的繪畫效果。他們這種在美學上的新認識,以一種強勁的勢頭,促使藝術回到了生活真實。
風景畫家尼諾·科斯塔(1827-1903)是這個畫派的先驅人物。他是個狂熱的愛國者,雖然在1858-1870年他不得不流亡佛羅倫薩。他同法國、英國的畫家有很深交往,他在藝術上反對學院派的壟斷。帖列馬柯·西諾裏尼是馬奇奧裏畫派的中心人物和藝術評論家,他是第一批探索斑痕畫法的畫家之一。他提出了藝術要和時代適應的要求。1861年他走訪巴黎,對巴比鬆畫派的柯羅、德拉克羅瓦及庫爾貝的藝術情有獨衷。他受哲學家普魯東的啟迪,在《凶暴女瘋子的牢房》等作品中顯露了他對社會改革的興趣,這一點很受德加的推崇。他創作了許多描寫戰爭的現實主義繪畫,隨後又轉到描繪日常生活的風俗畫、肖像畫和風景畫。他最有意義的風景畫是描繪貧民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