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浪漫主義的曇花一現(1 / 3)

1.新古典主義的建築與雕塑

興盛於18世紀中葉的新古典主義,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到18、19世紀之交已經攀上了它的頂峰。新古典主義一方麵要求複興古代趣味,特別是古希臘羅馬文明的鼎盛期的莊嚴肅穆、優美典雅的藝術形式,另一方麵,它又極力反對貴族社會的巴洛克和羅可可的風格。新古典主義遠遠超出了17世紀的傳統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排擠了抽象的、脫離現實的、絕對美的概念和貧乏的、缺乏血肉的藝術形象。它以古典美為典範,但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新古典主義畫家尊重大自然和追求真實,因而采用一種純淨而簡潔的形式。可以說,對同情的敏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古代廢墟的偏愛是新古典主義美術的最主要特點。

新古典主義建築提倡簡潔和理性的規則。在建築中尋求合理性,力求廳室設置新穎、比例合理、形式簡潔、各部分對稱及輪廓和外表有相當的光潔度。而且采光充足,布置典雅、優美。喜歡運用多利亞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複合式柱式被取消。另外,新古典主義建築從整體概念看,裝飾不占主要地位,即使有也極為樸素,色彩在整個建築結構上或是全部取消,或是僅在一些不重要的局部被采用。全白色的表麵是最為常見的。在園林建築方麵,出現了純粹對古代的模仿或者表達對古代的向往的一種夢幻式虛構的式樣,或設計成完整的,或設計成遺址廢墟狀,在當時頗得人們的歡迎。

意大利早期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主要表現在路易基·旺威泰裏晚年的一些建築中,如在卡塞塔花園建築中所采用的質樸的鄉村化、為使簡潔和對稱而突出平麵和線條的感覺的做法。梵蒂岡博物館是羅馬新古典主義建築活動的一個重要中心。這裏,西莫奈蒂修建了希臘十字廳、圓形大廳和繆斯廳。他在建築設計中直接從古代建築中借鑒設計樣式。這是一座兩側帶拱形結構,頂部為穹隆結構的圓形大廳。

人民廣場及其靠近頻齊安小丘的平台是羅馬新古典主義建築的最大成就,也是城市規劃方麵的重要典範。這個廣場最後的設計稿是丘塞佩·瓦拉迪埃完成的。其綜合體在對稱結構方麵表現了非凡的一致性。因為這種結構界定了一個寬闊的空間,其中央樹立著一尖頂方碑作為標誌。

在威尼斯地區,帕拉第奧傳統的力量比較強。喬瓦尼·斯卡爾法羅設計的西梅奧奈·皮科羅教堂,其前廳較多地采用了羅馬萬神廟的形式,受帕拉第奧形式影響較小,預示著新古典主義的形式的興起。在巴比底,曾在旺威太裏門下學徒的丘塞佩·皮埃爾馬利尼被任命為王家高級建築師。他於1773年建造了王宮,1776-1778年在米蘭建造了階梯劇場,在蒙紮修建了王室行宮,采用了高柱礎的單柱式設計,外加壁柱式和柱式假門廊。皮埃爾馬利尼還有最成功的一件傑作是米蘭貝爾喬堯索宮的外立麵。

在意大利的其他地區,在受新古典主義式風格影響的建築師中還有:費狄南多·幫西諾爾,他曾經按照古羅馬萬神廟的形式設計了富麗典雅的都靈聖母院。還有加斯帕雷·帕歐雷蒂,他是托斯卡納新古典主義建築派的首領,他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學生。托斯卡納另外還有一個建築師叫安東尼奧·尼高裏尼,活躍在那不勒斯地區,他為那不勒斯城設計了聖卡爾羅劇場。在艾米利亞,這個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師可能要數尼高拉·貝托裏,他設計建造了帕爾馬的王家劇院。在意大利南部地區,追求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師有威南喬·馬烏裏亞、有法國籍的建築師雷昂·德富爾尼、基昂·巴蒂斯塔以及後來的多米尼科·羅法索·皮埃特拉桑塔等建築師。

意大利的雕塑家對新古典主義理論家溫克爾曼的藝術觀點感悟頗深:希臘雕刻的普遍而主要的特征存在於姿態和表現的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之中,希臘雕刻家的基本法則是去表現諸神和英雄的臉龐和形象,他們擺脫了依賴於知覺的萬物,擺脫了內心感情的激動,他們的知覺處於完美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魅力永存的希臘精神,使意大利新古典主義雕塑家在藝術創作中,把形象當做理想美的化身,把它們表現在靜穆之中,構圖時避免任何流入戲劇化和過分誇張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