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美術是封建城市美術的高峰,這主要基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不少城市在不同程度上擺脫了封建束縛,獲得了自治權,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因此而發展很快,封建農奴加盟新建城市,使得這些城市成為工商業和文化藝術繁榮的中心;另一方麵,教會神學的理論化、係統化達到巔峰,從而產生了龐雜而嚴密的“經院哲學”。於是,理性化的宗教信仰和向往世俗享受的趣味在這特殊的曆史條件下奇異地結合起來,人們發現,這個階段的藝術是矛盾的統一體,既隱藏著信仰的危機又充滿著現實的回歸,既是往古宗教藝術的總結,也是人文主義文化的萌芽和起點。
哥特式美術源於法國,很快遍及歐洲。哥特式這一術語由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的藝術家首先提出,他們用典型的“蠻族”——哥特人的名稱來稱呼中世紀的尖拱建築,揶揄它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這一觀點一直延續到18世紀。隻是隨著19世紀浪漫主義的興起,人們對哥特式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才有了公正的評論。哥特式藝術的最高成就體現在建築上,哥特式雕刻,最初隻是附屬於建築物的,13世紀以後才逐漸與建築分家。哥特式繪畫創作的巔峰是在14世紀初至50年代,意大利中部的繪畫最為典型。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如果說羅馬式建築是以沉穩、敦厚的外形來體現教會的尊嚴和威懾,那麼哥特式則以其靈巧、上升的力量表現教會的高高在上和神聖精神。哥特式建築是在體量和高度上給朝聖者的魂靈以巨大的衝擊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哥特式雕刻與繪畫,也經曆了與建築同樣的演變過程,雖然哥特式雕刻家與畫家也在努力尋找嚴肅刻板程式的突破口,也在極力表現人物的表情和情感,他們卻仍然逃不脫宗教程式的桎梏。
意大利城市和德國城市一樣,是靠對外貿易發展起來的,本國城市之間聯係向來不多,相對來說比較分裂。這樣就導致了意大利的經濟繁榮而政治較弱,隻有到了教皇英諾森三世時期,他巧妙地挑起德國內戰,從而使德國退出意大利,這才鞏固了教皇的統治。
意大利除了北部倫巴底地區參與西歐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發展曆程外,其他地區的建築都是獨立發展的。而且,意大利是古羅馬的中心,遍地遺跡,在建築中的傳統因素很多,因而意大利的哥特式風格有它獨特的藝術特色,不能以西歐的哥特式風格作為衡量標準。佛羅倫薩的聖塔·克羅恰教堂可以說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築中的典範之作,另外,佛羅倫薩大教堂也是佼佼者之一。
米蘭大教堂是意大利領土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這座聘請法國和德國的建築師參加建造的教堂是在1836年興建的。豐富的大理石裝飾和大量的小塔及尖頂是米蘭大教堂最為典型的特色之一,最令人驚異的是,整個建築有135個小尖塔,每個尖塔頂上都立著一尊雕像,而且技藝高超如鬼斧神工,堪稱人間奇觀!
威尼斯是意大利城市中的海上強國,坐落在這個城市的總督府(1309-1424年建造)是歐洲中世紀最美麗的建築物之一。總督府是為紀念威尼斯打敗勁敵熱那亞和土耳其的重大勝利而創建的。總督府南麵長約74.4米,西麵長約85米。最為出色的是二層的大會議室,麵積1350平方米,高15米,顯得氣勢不凡。稍晚幾年的黃金府邸(建於1427-1437),因建築物的細部全都貼以黃金而得名,其立麵可看出模仿總督府的痕跡,因為要顯示威尼斯商人的豪富,整個建築物特別強調華麗和富貴感。此外,充滿東方情調的精致細膩的雕花裝飾,也為此座建築物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