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顯露生機的中世紀建築藝術(1 / 1)

從11世紀起,意大利城市漸趨活躍,中世紀美術也變得生機勃勃,這個時期的建築藝術十分富有特色。意大利的古代是古羅馬的中心,古代建築遺跡很多,所以文化藝術同古代希臘羅馬藝術傳統有著內在的聯係,如建築的規模和結構以及建築物的表現手法,都遵循著原有的藝術規律。

12世紀的意大利在政權上四分五裂,南部意大利和西西裏屬於西西裏王國,中部意大利的大部分土地歸教皇管轄,西北部被一些封建諸侯統領,北部倫巴底和中部托斯卡經濟商業發達,是城市和文化集中的地方。

蒙特利爾大教堂是南意大利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建造的,西立麵兩側各有一座雄偉的塔樓,以粗獷、穩健和外形簡潔為特色;東立麵有附加的矢狀小發券錯落有致地連接著,形成一些精美奇絕的裝飾。

意大利的威尼斯與拜占庭有著不盡的淵源,但是威尼斯人的耽於享樂,與拜占庭的沉迷於闡明教義卻大相徑庭。威尼斯人追求富麗絢爛的形式,聖馬可大教堂就是威尼斯中世紀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這座大教堂威武嚴整,然而因為以後多次修葺,雖然增加了不少富麗堂皇的裝飾,卻因此少了幾分原有的樸素和單純。

米蘭的聖安布羅喬教堂於11世紀晚期興建,其簡潔的外表與拉文納教堂那種幾何造型和建築比例有異曲同工之趣,然而它卻比拉文納教堂更大、更富有裝飾性。當朝聖者步入前庭時可以看到那漂亮而嚴整的正麵和深凹的拱廊。米蘭的這種羅馬式建築已經逐漸具有哥特式的雛形。

著名的比薩建築群,是為紀念1062年打敗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這個建築群包括大教堂、鍾塔(即聞名遐邇的比薩斜塔)、洗禮堂及公墓四部分。大教堂的建築工程先後由建築師布斯凱特和雷那爾多主持,1118年建成;來自音斯布魯克的威廉和波納諾於1174年開始建築鍾塔;狄奧蒂沙爾維則在1153年開始建造洗禮堂,直到14世紀才大功告成。比薩建築群是比薩共和國的驕傲。

比薩大教堂的正麵有三個大銅門,銅門上雕刻著聖母與耶穌的一生經曆。上部四層柱廊,第一排柱廊兩端站著兩個傳道者雕像,第四層頂端立著懷抱聖嬰的聖母,聖母馬利亞莊嚴聖潔,神聖不可侵犯,與莊嚴沉穩的教堂建築風格十分協調。教堂南邊的鍾塔,在未完工時已經由於地基下沉而傾斜了,直到今天,鍾塔還在傾斜,成為世界一大奇觀——比薩斜塔。這個鍾塔為圓形,直徑大約16米,高56米,共8層。中間各層圍繞著空券廊,底層牆上作浮雕式的連續券,然而因為其“斜而不倒”的奇觀,反而掩蓋了鍾塔造型上的出色表現了。教堂前麵是洗禮堂,呈圓形,直徑35.4米,頂子也是圓形的,總高54米。後來經過改造,添加了哥特式細部,頂子由錐形改成了圓形,圓頂上矗立著3.3米高的施洗者聖約翰的銅像。

比薩大教堂鍾塔和洗禮堂,整個建築都以白色大理石片做貼麵,以綠色大理石片作為平行的線條和裝飾花紋,這種裝飾手法也是古羅馬帝國時期所慣用的。在這組建築群中,雕刻裝飾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為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藝術增添了不朽的色彩和風韻。

不但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具有非凡藝術魅力,其雕刻、繪畫及工藝美術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隨著大教堂建築的興起,雕刻、繪畫也開始複蘇了。

羅馬式教堂的裝飾與古代教堂、拜占庭教堂不同之處在於浮雕與圓雕的大膽使用,而且意大利不同的地區的雕刻風格也截然不同。另外,鑲嵌畫的廣泛運用,也是意大利繪畫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聖馬克大教堂的鑲嵌畫便是一例,足以表明威尼斯繪畫的發展麵貌:輪廓堅實有力、姿勢富有表情。在此期間,意大利的細密畫也有很大發展。細密畫因手抄本的盛行應運而生。同時,意大利的各種工藝美術如金屬浮雕、首飾及各種材料的小型雕塑等,在當時也很風行。

羅馬式美術給沉寂的意大利中世紀美術增色不少,沉穩、敦厚和威嚴是意大利羅馬式建築的鮮明特征之一,這種突出而獨特的藝術風格,富有裝飾性則是羅馬式鑲嵌畫和細密畫的特點,相比較早期基督教美術而言,這種充滿生機的美術,便是意大利中世紀美術的閃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