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在曆史上頗有名聲,駱賓王就是初唐四傑之一。他是唐朝文學家,義烏(今浙江義烏)人。高宗時曆任武功、長安主簿,後來因故下獄。釋放後出任臨海丞。唐武則天攝政期間,唐朝大將軍徐敬業與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為徐敬業寫了一篇著名的聲討武則天的檄文。武則天看後大加讚賞,認為遺漏如此人才乃宰相之過。徐敬業失敗後,駱賓王下落不明。
在這篇《討武□(zhào)檄》上載:“一抔(póu)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裏的“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安在?”是說,先帝的墳墓尚未幹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道被貶到哪裏去了?文中“一抔之土”即為墳墓之意。
那麼,為什麼古人用“一抔土”代稱墳墓呢?
抔,原意是用雙手捧物。如《廣韻·平聲·侯韻》:“抔,手掬物也。”《禮記·禮運》:“汙尊而抔飲。”謂掘地為坑當酒尊,以手捧酒而飲。
抔,為手捧的物。後來又作為量詞,用來計算雙手捧取物品的單位,相當於捧、把、握。
“一抔土”一詞源自於《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長陵,漢高祖陵墓。一抔即一捧,這是說的是盜墓。
據載,漢朝傑出人士張釋之,由於家中資產多而作了騎郎,侍奉漢文帝,但十年內都沒有升遷,默默無聞,後來想辭官回家鄉。後來,中郎將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備,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漢文帝召見他,一番懇談,文帝很讚賞他,就任命他為公車令、中郎將、廷尉。
廷尉的“廷”是公正、公平的意思。《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廷尉,秦官。”顏師古注:“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為號。”廷尉官名,秦朝開始設置。漢景帝時改稱大理,漢武帝時複稱廷尉。掌刑獄,為九卿之一。
張釋之,西漢初法律專家,字季,曾要求文帝嚴格按照法律處刑,認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而廷尉為“天下之平也”,在用刑上不能隨意判刑。當事人稱讚他:“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頃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無得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薄太後聞之,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薄太後乃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然後得入。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
這段曆史是,不久,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讓他們進宮。並檢舉揭發他們在皇宮門外不下車犯了“不敬”之罪,並報告給皇帝。薄太後知道了這件事後,文帝摘下帽子去賠罪說:“怪我教導兒子不嚴。”薄太後也派大臣帶著她的赦免太子和梁王罪過的詔書前來,太子、梁王才能夠進入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