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陵”為皇帝墓(1 / 1)

“陵”原意是大土山。如《《詩經·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意思是:上天保佑您,沒有什麼不興旺的。像高山像土丘,像山陵像山崗。這句的“陵”就是大土山。再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殽(xiáo,山名)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是說殽有兩座大山,南陵是夏後皋的墓地;北陵,文王在那裏避過風雨。

陵如何成為帝王墳墓的專稱呢?還得從墳墓說起。

墓是墳墓,古代稱墓。古代凡葬不堆土而植樹的叫做墓。《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將亡父亡母合葬後,說:“吾聞之,古者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意思是說,我聽說古代隻有墓不起墳,我是個四處奔走的人,不可沒有標誌。“於是封之,高到四尺。”這大概是起墳的源頭吧。

春秋時代的文獻中,凡葬稱為“墓”,按孔子所說“古者墓而不墳”,在古代就應該稱為“墓”。《禮記·檀弓上》記載:“古不修墓。”“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八十多歲的蹇叔哭之曰:“孟子(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秦穆公派人對他說:“而何知,中壽,而墓之木拱矣。”中壽是指活到六七十歲。這也可以印證古代墓上植樹不起墳。《周禮·春官·塚人》記載:“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塚人的職責是掌管君侯的墓,分清方位、地形並繪出圖。《周禮·春官·墓大夫》記載:“掌凡邦墓之地域。”墓大夫專職管理全國墓地。

中國帝王的墳墓稱“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為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為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占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為“陵”。如唐朝詩人李白遊秦漢舊跡時,因觸景生情寫出了《憶秦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中的“漢家陵闕”是指位於陝西關中黃土高原上的西漢帝王陵墓。舉世聞名的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則坐落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境內的燕山山麓,是著名的古跡和觀光景點。清朝皇帝的陵墓分別為東陵和西陵。

那麼,古代帝王的墳墓為什麼稱“陵”呢?

“山陵”也指帝王的墳墓。《水經注·渭水》:“秦名天子塚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宋史·朱熹傳》:“若夫山陵之卜,則願黜台史之說,別求草澤,以營新宮。”

依規定皇帝的墓可建九丈高,但一般皇帝陵總是超過這個高度。至於老百姓的墳墓,不但要稱為“墳”,還受限在三尺以下,否則就是違法,要接受處罰的。其他大臣們的墳墓也有規格限製,不能隨便超越。

漢朝之後,幾乎每個皇帝陵都有稱號。如漢武帝陵稱為“茂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稱為“昭陵”等。還有生前沒有當過皇帝,因為子孫做了皇帝,死後就被追尊為帝的,他的墳墓也被稱為“陵”。如明太祖朱元璋做皇帝後,追諡他的父親朱世珍為淳帝,立廟號為仁祖,就在安徽鳳陽原墓建為皇陵;追諡他的祖父朱初一為裕帝,廟號為熙祖;追諡他的曾祖父朱四九為恒帝,立廟號為懿祖;追諡他的高祖父朱百六為玄帝,廟號為德祖;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詳,於是將熙祖江蘇原葬處建陵葬三位祖帝後衣冠,三人合葬的墳墓稱為祖陵。又如晉武帝司馬炎當了皇帝,追諡他的祖父司馬懿為太祖宣皇帝,墳墓就稱為高原陵;追諡他的伯父司馬師為世宗景皇帝,墳墓稱峻平陵;追諡他的父親司馬昭為太祖文皇帝,墳墓稱為崇陽陵。而這種追尊的情況,曆代王朝幾乎都有。

中國曆代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所以皇帝逝世,就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今人不可能像古代皇帝那樣修建規模巨大的墳墓。但是在有些地區卻有“返古”之風,修建陵墓越大越好。原本是對先輩的尊重與懷念,但是也要移風易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