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稱帝王(秦朝以後稱皇帝)或皇太後、太皇太後的死為駕崩、崩。如《漢書·高帝紀》:“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漢書·外戚傳》:“太後持天下八年,病犬禍而崩。”
再如《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說唐》第十四回:“當文帝駕崩時,並無遺詔。”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規律。古人對死有許多避諱,故“死”有很多不同的別稱。皇帝死稱為駕崩、崩殂、大行等等,一般平民百姓稱“死”為歿(mò)、殂(cú)、故、終(生命終結,死)等等。
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死叫做“駕崩”呢?
駕,原是古代車輛的總稱,或專指帝王的車乘,如車駕、鑾駕。在《後漢書·輿服誌》上載:“天子出,有大駕,有法駕,有小駕。”古代皇帝的車駕可分為大駕、法駕、小駕,而皇帝出行時,儀仗隊規模最大者為大駕,在法駕、小駕之上。如《史記·高祖本紀》:“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皆呼萬歲。”
此外,在明朝張自烈撰的《正字通》上載:“唐製,天子居曰衙,行曰駕。”因此,漸漸的“駕”也就成為古時對帝王的尊稱,或用來借指帝王、皇帝、天子。如護駕、聖駕、駕坐等。《新唐書·王希夷傳》:“明皇東巡,敕州縣以禮征召,至駕前,年已九十六。”
另據《說文解字》記載:“崩,山壞也,從山,朋聲。”所以,崩的本義是山倒塌。如《左傳·成公五年》上載:“山有朽壤而崩。”《漢書·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湧出。”
古代君王、皇帝死之所以叫駕崩,因當時皇帝是被稱之為萬人之上,是由萬民“擁戴”的,他有權力駕馭和支配臣民來維護江山穩定,也屬於一種精神支柱,當他死後精神支柱也沒有了,比喻江山少了支柱會崩塌一樣。所以稱為“崩”。
如《禮記·曲禮下》上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崩、薨、卒、不祿、死,這些都是古人對死的稱呼,但有等級性。
唐代禮製規定:“凡喪,二品以上稱斃,五品以上稱卒,後六品於庶人稱死。”
此外,賓天也是天子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典故出於黃帝,相傳黃帝離開人間乘龍返回天界,稱“龍馭賓天”,故賓天也成了天子死亡的委婉說法。賓天有時也可指達官貴人之死,而非僅針對天子。如《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忽見東府裏幾個人,慌慌張張跑來,說:‘老爺殯天了!’”
古代,駕的用法可借指或尊稱皇帝,而崩是指皇帝死如山倒塌般,故“駕崩”是古人用來專指皇帝死亡的一種尊稱,而隻有平民百姓之死,才會直言不諱的通稱為“死”。了解這些知識,對閱讀古文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