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生日,生日就是慶賀一個新的生命誕生的日子。不過,按照中國民間的習俗,通常將四十歲以下的誕辰紀念稱作“過生日”,而過了這個界限的就稱作“做壽”“過生日”是中國傳統習俗禮儀之一。在古籍記載中,魏晉以前並沒有慶賀生日的習慣,僅在《禮記·內則》上載有:“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shuì,古代女子的佩巾)於門右。三日使負子,男射女否。”意思是,孩子生下來以後,如果是男孩,就在大門的左邊懸掛一張弓,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將佩巾掛設在大門的右邊。第三天才抱著嬰兒出門,男孩就要舉行射禮,女孩就沒有必要了。《禮記》中並沒有生日的記載,上述記載隻是古人慶祝新生兒出生的一種風俗習慣。
到漢朝也有祝賀新生兒出生的風俗。在《漢書·盧綰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劉邦的父親和盧綰的父親關係好,住的又很近。有一天兩家同時生下男孩,就是劉邦、盧綰,鄉親們知道後,抬著羊酒去兩家祝賀。等到高祖、盧綰長大了,在一塊讀書,又非常要好。鄉親們見這兩家父輩非常要好,再次抬著羊酒前去祝賀。這個說法可能是過生日的開始。
魏晉後的南北朝時期,逐漸有了過生日的記載。如《顏氏家訓·風操第六》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一期,即一年),為製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發取,萌生念頭)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這是給小孩過一歲生日的描寫。文章接著寫道:“自茲以後,二親若在,每年此日,嚐有酒食之事耳。”以後每年的這一天都要過生日,設宴待客。
《顏氏家訓·風操篇》還記載:“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甍歿之後,此事亦絕。”這裏的“阮修容”是梁武帝妃子,元帝的母親。修容是宮內女官名。這講的是:梁元帝的父母都信仰佛教,每年八月六日他生日這天都要舉辦宣傳佛法的盛會,他以這種方式來過生日,除了孝順父母,也是感懷父母的生養之恩。
到了隋朝,在《隋書·高祖記》中記載,隋文帝楊堅於仁壽三年曾頒布詔令:“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後斷屠。”大意是,六月十三是朕的生日,全天下禁止殺生,以吃素來報答雙親的養育之恩。這裏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後”是楊堅的親生父母楊忠和呂氏,楊堅在生日當天要求舉國吃素以此追思雙親。
唐太宗為什麼不過生日呢?
據唐朝吳競撰《貞觀政要·論禮樂》記載,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十二月癸醜日,唐太宗對大臣說:“今日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為喜樂,在朕情,翻成感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仲由懷負米之恨,良有以也。況《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苦)勞。’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之事!甚是乖於禮度。”唐太宗說後,便情不自禁地哭泣了許久。
這裏的癸醜是唐太宗生日這天。“仲由懷負米之恨”有一個曆史故事。說的是孔子弟子子路,仲氏,名由,稱仲由。小時家裏很窮,他深深體會到父母的養育之恩,看著一年比一年蒼老的父母,發誓要好好報答父母。有一年子路家鄉大旱,田裏顆粒無收。子路聽到距離一百多裏地的一個地方收成較好,集市上糧價沒漲,他帶上錢就去買糧了。第三天早晨他背著一袋米回來了。子路後來在楚國做高官,過著富有的生活。有一天他從軍營回家,看到路上有幾個婦女在挖野菜,馬上想起了過去受苦的父母,感慨地說:“假如父母健在的話,我情願吃野菜,跑一百裏路去買米侍奉他們。”
唐太宗對大臣們說的這段話大意是:我現在富有四海,可是想侍奉父母卻永遠無法做到了,隻有懷著“仲由懷負米之恨”了。《詩經》說“可憐我的父母,為養育我付出了多少艱辛啊。”怎麼可以在父母生我這樣艱難的日子,舉辦宴會尋歡作樂呢?這實在是與禮儀相違啊。
生日,即自己的母親生產受苦之日,所以古人把生日又稱為“母難日”,如元朝白珽《湛淵靜語·卷二》上載:“近劉極齋(宏濟),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
唐太宗貴為天子卻從不過生日,他認為生日這天就是母親受難的日子,所以他常在生日時痛哭流涕,特別的思念母親及緬懷雙親的撫育之恩,展現的是傳統的孝道文化。
從上麵的曆史事跡,可以看出古人過生日有兩種情況,一是追思父母;二是祝賀新生和成長。
現在過生日,對兒童、青壯年來說主要是祝賀成長和事業有成;對老年人來說是希望健康長壽,這是一種良好的祝願,是心中的期盼。但是現在有多少年輕人知道父、母的生日;有多少人在父、母生日這天去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有多少不在老人身邊的子女,打個電話祝賀老人生日。不要忘記父母的生養、教育之恩,不要冷落了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