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總監是前任CEO,主要負責市場管理、客服、社區推廣和培訓推廣等工作,所有的銷售業績由下屬四位銷售經理直接承擔,實驗室主任是董事會聘請的行業資深教授,在技術方麵絕對權威,CEO不會為其製定考核指標;法務總監是外聘顧問,也是董事長的朋友,CEO不好為其製定考核指標,財務總監和人事總監是職業經理人,但由於這兩個部門是支持性部門,無論對兩個人怎麼進行考核,對公司業績目標的完成也不會有太大影響,CEO索性也沒有為其製定考核指標。由於公司業務結構和人員的特殊性,所有中層都不能有效地幫助CEO承擔業績壓力,使得CEO非常孤獨,他曾試圖繞過中層,直接將業績壓力傳遞到基層,但發現效果並不理想,無奈之下,聘請谘詢團隊,為其建立合理的績效管理體係。
[案例分析]
總經理個人能力再強,離開管理團隊的支持與配合,也無法完成經營目標。要發揮中層中流砥柱的作用,必須將公司整體經營目標向下層層傳遞,讓中層管理人員成為業績指標完成的中堅力量而非減壓層。
誤區六 專業人員能力不夠
唐僧團隊成功的第六個主要原因在於,孫悟空對豬八戒和沙和尚的正確引導。豬八戒聰明卻懶惰,他最大的功勞是活躍團隊氣氛,但在生活中卻好吃懶做,打起妖怪來拈輕怕重;沙和尚忠誠卻笨拙,毫無怨言地挑著重擔,但卻因能力有限無法保護師傅。
豬八戒和沙和尚在企業裏,代表了兩種性格完全不同的基層員工,一種是聰明但工作不賣力氣,喜歡光說不練的人;另一種是隻知道低頭幹活,不習慣抬頭看路的人。在建設績效管理體係時,針對這兩種人,專業HR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做正麵引導,這對HR的專業能力是一種考驗。HR的專業能力由兩大部分構成,一是對企業業務的理解能力,二是較好的溝通與傳播能力。
專業能力不夠的表現之一是HR的業務功底不深。做績效管理的人,除了熟悉績效管理本身之外,還要深入了解公司所在的行業和公司本身的業務流程。對於HR來講,正確理解公司業務,一方麵能夠與業務人員用專業語言進行對話,可以在業務上產生共鳴,另一方麵對能夠對公司業務有自己的理解,不會人雲亦雲。
[案例七]
一家物業管理公司聘請谘詢團隊設計並推行績效管理體係,與谘詢團隊接觸最多的是人力資源部的績效主管,一位人力資源專業科班出身的人,來公司工作已經有三年時間,其中年的時間都在設計績效考核方案,但始終沒有得到主管領導及大多數中層的認可,所以一直沒有推行下去。谘詢團隊在前期調研時,一句話就找到了症結所在,他說“雖然我不懂業務,但畢竟是專業學人力資源出身的,他們應該相信我,不應該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為了獲得更加全麵的信息,谘詢團隊向業務部門負責人了解這位主管的情況,業務部門負責人說:“我們對他的專業性從未懷疑過,但這不是問題,他的問題在於根本不了解我們在做什麼,總有華而不實的感覺。”
後來這位主管被迫停止自己手頭工作,和谘詢團隊一起工作,開始有意識地學習行業知識和公司業務流程,從梳理公司的業務流程開始,到績效方案設計,最後到績效體係的導入和實施。在谘詢團隊離開時,他的業務能力已經有了很大提升,並得到大部分業務部門的認可。
[案例分析]
HR的專業性,不是自己宣傳出來的,而是被企業中的其他人員評價出來的。是否了解公司的業務,對設計績效管理體係的影響至關重要,在不清楚公司業務的情況下設計績效管理體係,不受認可事小,給公司帶來的損失事大。
專業能力不夠的表現之二是HR的溝通與傳播能力不夠。一位既懂得績效管理又精通公司業務的HR,根據公司戰略和經營計劃,針對公司的業務特點,製定了一套完善的績效製度、流程和表單,但是從頭至尾從未將績效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在公司內進行傳播和交流,而是寫好之後直接頒布,執行效果不一定理想。當員工們看到冰冷的製度、流程和表單時,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覺是一頭霧水,責任心強的人會主動詢問,關鍵指標如何提煉,具體表格如何填寫之類的問題,本來就排斥績效管理的人會應付了事,甚至拿其中的某一兩個問題公開反對,最後給大家的感覺是HR專業能力不夠。
[案例八]
家紡織廠的總經理決心在公司內部推行績效管理,一聲令下之後,幾位年輕人開始根據人力資源主管領導的“指示”認真地做起方案。每天加班加點,搜集了大量與行業和公司業務相關的資料,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製定出各部門的績效方案和指標。
當他們滿懷信心拿著績效方案和指標與部門負責人溝通時,卻吃了閉門羹。絕大多數部門負責人不認同績效方案和指標,有說方案不合理的,有說指標不妥當的,還有說目標不切合實際的……
人力資源主管領導見此結果,隻好讓部門負責人自行修改績效方案和指標,改完之後由總經理進行審批,審批通過後,由人力資源部負責執行。
[案例分析]
幾位年輕人真的點兒也不專業麼?為什麼方案和指標受到所有人的質疑呢?
首先,人力資源的主管領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績效管理體係建設之初,應該提前整理出一套大體思路,並向全公司各層人員進行宣講,讓員工知道為什麼公司要推行績效管理,具體如何推行,需要大家如何配合人力資源部。這位主管領導隻是對下屬員工傳達了總經理的基本意圖,並沒讓其他部門知曉這件事,結果出來後,讓大家突然之間很難接受。
其次,幾位年輕人的工作方法也有不妥之處,在辦公室裏查資料、看文件未免有些閉門造車。績效方案和指標是為各業務部門設計的,最後的使用者和執行者是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在設計的過程中,就應該讓業務部門負責人參與進來,廣泛征求各方麵意見,而不是等所有方案和指標都做完之後,生硬地讓大家認同和簽字。
誤區七 績效結果應用不合理
對於每個企業來說,績效管理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分解戰略目標,傳遞經營壓力,其次在於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以達到獎優罰劣、激勵士氣的目的。可是大部分企業的績效結果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
在一些公司裏,員工考核成績沒有與工資或獎金掛鉤,全體員工熱血沸騰地努力一年之後發現,原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一些公司裏,考核成績與獎金分配掛鉤了,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分數是怎麼出來的,更不覺得考核結果體現了自己的真實業績,在一些公司裏,員工們覺得考核結果終於體現了自己的績效水平,但是績效工資和獎金並沒有太大差異,業績優異員工和業績平平員工的差不多,還是一起吃大鍋飯;更有一些公司,績效考核成為了克扣員工工資的手段。
[案例九]
一家高科技公司,自從成立開始,業績增長趨勢平平,在行業內一直處於中等偏下的水平。總經理覺得公司業績不好,主要是員工責任心不強導致的,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決定在公司範圍內,啟動全員績效管理工作,為此還特別聘請一位專業的HRD來推進這項工作。
HRD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信心滿滿地提交了份績效管理製度和推行方案,沒想到遭到總經理義正詞嚴的批評,主要問題在於,員工工作業績好是分內之事,不應該受到任何獎勵,隻要工作業績不好就應該直接扣工資。HRD出於專業性和職業操守,對總經理的意見進行了分析和解釋,但總經理並不接納他的意見。開始,HRD沒有輕易放棄,對方案進行微調,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勸說總經理改變初衷。就這樣僵持了大半年,HRD終於放棄了,他沒有執行總經理的意圖,而是選擇了離職。
總經理親自將最高的績效係數由1.1調成1後,馬上開始推行績效管理製度。公司內從中層幹部到技術骨幹,從銷售人員到職能人員,都對整套製度表示強烈不滿,年之內,員工流失率達到40%,公司業績直線下降。即便如此,總經理依然不改初衷,直到三年後,被行業內其他公司收購告終。
[案例分析]
這家企業的隕落,不能完全歸罪於績效考核結果應用不當,但績效管理在整個過程中,確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設計體係之初,不考慮施加給員工的壓力會產生什麼樣的反作用力時,就無法控製結果,反之,要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和控製狀態,就必須以正確的指導思想,正向引導員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