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摘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神聖使命。但在當前社會現實中,青少年涉及違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達到令人觸目驚心的程度,筆者從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認真地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現狀、原因,及其發生發展規律,對於如何遏製未成年人犯罪,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根源預防措施
近年來,隨著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斷增加,且日益呈現出犯罪低齡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性質嚴重化的趨勢,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對於未成年人犯罪,隻靠政法部門的打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通過各部門全方位預防犯罪的發生。本文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作以剖析,並簡要談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對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觀原因
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社會特殊群體,處於從兒童、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時期,是一個半幼稚、半成熟時期,生理機能和心理方麵都起了很大變化,未成年人犯罪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這種變化的畸形發展。
1.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對困難、挫折缺乏思想準備,一旦遇到挫折,便產生強烈的受挫感。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在精神生活上,產生了比較複雜的心理狀態,對事物願意做出獨立的判斷與評價,容易與人爭辯,堅持己見。他們有理想,並且熱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對實現理想需要付出的艱巨勞動卻想得很少。他們對困難、挫折缺乏思想準備,把理想的實現看得輕而易舉,一旦遇到挫折,便產生強烈的受挫感,失去追求美好生活與事物的信心,變得好逸惡勞,自甘墮落。一些財產型、經濟型犯罪往往就是由於他們好逸惡勞,急於求成,采用不正當的手段造成的結果,盜竊、搶劫成為他們的首選。
2.獨立意識的增強與思維能力的有限之間的矛盾。隨著未成年人獨立意識的增強,認識能力的提高,他們的意誌也越來越堅定,遇事不想依賴成年人,不想按照父母和老師的指教辦事,強烈地要求根據自己的想法、興趣自由活動,想通過自己的行為來顯示其獨立的一麵。然而,處於“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身體各部位雖然發育較快,但思維能力還是有限的,他們觀察和對待事物往往是直觀和片麵的,缺乏分析能力,在對待事物的態度上,缺乏自製力,不能夠明確地分辨是非,看清事物的本質,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感染或誘惑,容易隨波逐流,從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3.強烈的虛榮心與占有欲。“青春期”是一個人的性格、體質、心理、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對物質和精神需要急劇增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未成年人有著強烈的虛榮心,他們好與周圍環境相比較,崇拜、模仿那些刺激性強,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或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行為和思想。對物質需求的增加,也使他們具有強烈的占有欲望,健壯的體格與旺盛的精力在得不到正確的引導的情況下,常常會突破社會和家庭的常規,用非法的手段來滿足個人的欲望。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觀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由多種因素促合而成,除了未成年人的主觀原因外,其所生活的社會客觀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1.不良家庭環境及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作為未成年人接觸的第一環境,對未成年人產生最直接,正麵的影響。父母作風不正或有不軌的行為常常影響著未成年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甚至產生畸形的人生觀、價值觀;父母雙方一方死亡,無人照管孩子或父母不和,經常吵架甚至分居則會使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溫暖與關愛,他們容易變得冷漠而沒有同情心,為了尋找溫暖和同情,他們便向同病相憐的夥伴靠攏,有的甚至向犯罪團夥尋找保護和溫暖。
現代家庭教育存在的種種問題也是導致未成年人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一個重要原因。嬌慣溺愛子女,養成其不良習性和品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常常以打罵為主要教育手段,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隔膜;家風不正,如貪圖小便宜,懶惰風氣等,對子女的不良行為經常包庇袒護,甚至教唆縱容。例如:15歲的顧某,其父母離異,幾歲時就隨祖父母生活,讀書時想去就去,初中二年級就輟學在社會上流浪,但自己無經濟來源,就身帶凶器多次到某學生宿舍對學生采取毆打、搜身、威脅的手段搶學生財錢,後被公安機關抓獲。
2.學校教育缺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影響。現行教育體製中存在的種種弊端:重智育、輕德育,片麵追求升學率,缺乏法製教育,缺乏性知識和性道德方麵的教育。教育結構單一化,教育內容和方法單一化,對差生的歧視、排斥、放棄教育等。片麵追求升學率,勢必派生出來淘汰教育,造成大量的輟學生和分流生,這些學生從學校走出來融入社會,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在社會上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到最後則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預備隊伍。